王明阳的经典语录(64句精选句子)
王明阳的经典语录
1、化城寺六首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
2、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4、故事背景: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人生感悟: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5、围绕“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立志”四大主题,一天一句,由浅入深,每天都比前一天更懂王阳明心学!
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王明阳的经典语录)。
7、前驱驻旌旆,偏坐列笙竽。刺史旟翻隼,尚书履曳凫。
8、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9、他是资深学者:先后进行儒释道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其他领域文化研究近20年,现任洙泗书院国学院副院长。
10、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学习知识也一样,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去专研与打磨。
11、骑吏裙皆紫,科车幰尽朱。地侯鞭社伯,海若跨天吴。
12、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3、夫妻致命风水,很多人都不知道,赶紧戒了吧!
1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5、大盗这回一点都不爽快了,连忙摆手拒绝:“不方便,不方便!”
16、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17、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8、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19、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20、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21、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22、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23、故事背景: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人生感悟: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24、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去为投金简,来因挈玉壶。
25、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26、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27、(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28、要知道能够被你骗的人,不是因为你的东西或者你有多好,而是因为别人信任你,相信你,觉得你这个人挺诚心的。但是一旦别人知道自己被骗了,那等着你的不是结果,是后果。
29、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的心控制。
30、《王阳明著述选评》(新世纪古代哲学经典读本)
31、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人生感悟: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32、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
33、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34、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35、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36、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37、周积听到,泪如雨下地问:“老师有何遗言?”
38、然而王阳明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笃定地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39、“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于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己远远超乎他人,甚至圣人。所以阳明先生告诫“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做人不可有傲气。
40、让人帮忙更换衣冠后,他倚着身旁的侍从坐正度过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41、人,永远是相互的!你若善良处世,自有善心回馈,你若尊重他人,他人自会尊重你。
42、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43、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44、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45、“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4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47、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48、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9、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50、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旌旗遮屿浦,士女满闉闍。
51、不管宁静不宁静。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5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53、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
54、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55、◐◑跟拍翻译家许渊冲日常生活,浪漫至极,又朴实到令人落泪!
56、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57、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
58、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59、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60、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61、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63、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