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43句精选句子)
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1、品格之养成为敎育之无上目的(杜威博士在山西大学讲演)
2、而周作人散文以及杂文的成就之高,与他广泛的阅读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如果想把一个东西写的很淡,你就必须对这件事物有多个角度的观察与认识,必须十分了解才能写“透”而又恰巧能控制力度。文杰若说:“解放后周作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译的日本古典作品,从八世纪初的《古事记》、十一世纪的女官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十三世纪的《平家物语》、十四世纪的《日本狂言选》、十八世纪的《浮世澡堂》和《浮世理发馆》,以至本世纪的《石川啄木诗歌集》,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每一部作品他译起来都挥洒自如,与原作不走样。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他都能够从我国丰富的语汇中找到合适的字眼加以表达。这充分说明他中外文学造诣之深……每部译稿,他必加上详细的注释,并在前言后记中交代作者生平、作者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他立论精辟,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恰到好处。”
3、笔者无意于表示,鲁迅的教育观是对杜威的照搬。例如,鲁迅引入生物学的问题,主要是为了突破“孝道”这一对中国人而言非常特殊的道德藩篱,这便是杜威很少触及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长文背后有非常明显的杜威的影子。郜元宝曾敏锐地注意到,包括这篇文章在内,凡是被鲁迅收录进《坟》这一集子中的文章,均有很突出的“论文”性质。(44)那么不妨说,杜威的著述就是鲁迅撰写这篇长文时最核心的参考文献。
4、 生前的「世纪骂战」,人死后,终于恩怨全消。回头想来,还有点怀念的热闹。(逝世58小时)(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5、(2)《颜勤礼碑》中“讷言敏行”这一成语,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比如成语“_____________”就出自《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甲)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7、作为神话粉碎机,先要粉碎自己:鲁迅上个世纪说的话,再读还是精辟
8、鲁迅热心帮扶年轻人,对素未谋面的宫竹心,既寄去《欧洲文学史》和《域外小说集》,更亲自为他剪报;但同时又嘱咐,关于归还“不拘多少时日”,“不必急急的”,多少也有客气的成分。宫竹心的来函未见公布,恐已不存。由于这两封信能提供的信息较少,鲁迅又写得比较客气,因此,历来不太为学界所关注。(5)
9、迁居北京后,朱安才第一次接触到丈夫的工作、生活,虽然只能旁观,但她也明白鲁迅已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
10、既然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朱安只好尽量安慰自己,定下心神,因为事情毕竟是她无法控制的。
11、(3)鲁迅:《鲁迅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12、周作人因为生了多日的病,现在住在西山碧云寺,来信昨天才带给他看,现在便由我替他奉答几句。
13、于是,他听任妻子诋毁兄长,并毫不犹豫地做了帮凶,还誓不与其再来往。
14、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解手时突然发病去世,享年82岁。
15、杜威博士在南京的讲演;刘伯明翻译,智方、余观海笔记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①道:三味书屋;扁②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③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8、胡适从上海要到美国前,曾托王古鲁游说他离开中国,他反托王古鲁劝胡适不要离开中国(见《知堂回想录》)。
19、经过枪击案的身心冲击,周作人在1939年1月接下汪精卫南京政府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聘书,3月应聘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办员”,开学后兼任文学院院长。
20、1931年,傅斯年又琢磨聘顾颉刚为北大教授,顾还是拒绝,并写信告诉胡适三个理由:听说孟真有意聘钱穆为北大教授,我问了钱,钱也愿意;我所能教的功课,钱都能教,而且钱的学问比我笃实;北大如请钱,比请我为好,因为我有流弊而他没有流弊。
21、1947年5月,中央研究院开始遴选首届院士,胡适和傅斯年分别有一个推荐人文组候选院士的名单。温润谦和、广结善缘的胡适不提名自己,而在美国治病的傅斯年一点不矫情,当仁不让。他致信胡适,列出人文组21位候选院士名单,其中史学6位,在著名的“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之后,第三人就是“傅”。由此可见两者性情、为人、处事的差异。
22、其就是对人事不明智。鲁迅先生很是照顾这个弟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尽可能多的给予帮助。而这位弟弟,却因为妻子的一些闲言碎语,没有看清这些矛盾的起因,与相处十几年的兄长绝交,很不理智的给哥哥送了一封”绝交信,鲁迅先生收到信的那天,心恐怕是要凉透了。
23、顾颉刚心中有数,他能顶住鲁迅的强压,进入中山大学,幸亏“骝先先生(按:朱家骅字)及孟真相待之厚”。他向胡适老师报告,“来粤后,孟真强我为史学系主任”;也自嘲在厦大、中大“到处受排挤,精神上没有一天安宁”,“我真不知道前世作了什么孽,到今世来受几个绍兴小人的播弄”。
24、周家三兄弟,尤其是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文坛上各自占据了顶峰一角的人物。两兄弟曾一同留学日本,后来更是举家搬到了一个院子里居住。
25、(8)Keenan,Barry.TheDeweyExperimentinChina:PoliticalPowerintheEarlyRepublic,Cambridge:CouncilonEastAsianStudiesHarvardUniversity,1977,p.
26、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27、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脾性相差之大。而这种性情差异造成的误会,也是他们兄弟俩失和的原因之一。
28、D.惩(chěng) 冀(jì) 敛(liàn)
29、(38)佚名:《会员黄君炎培请分送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书>》,《教育研究》1913年第7期。
30、有时候他也觉得妻子有些过分了,但羽太信子一闹腾,他就投降了。
31、1946年11月6日,高等法院判处他14年有期徒刑,1947年12月9日改判10年有期徒刑。
32、一山难容二虎,尤其已有一“霸虎”。傅斯年评论,“史学的中央题目”,就是顾颉刚的“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曾对罗家伦、姚从吾等研究史学的行家称赞,“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又告诉中山大学的同学,“顾是北大文科十余年中毕业学生最能学问,最有成就之一人,我自己断不敢望。”
33、纵使觉得妻子有污蔑的嫌疑,但无风不起浪,大家一边倒,尤其是母亲也一边倒地支持鲁迅,总归是寒到了周作人的心。
34、杜威博士讲演;刘伯明翻译,曹刍、夏乘枫笔记
35、1885年1月,出生在浙江绍兴都昌坊口的周家。取名魁寿,字星杓。后因应考,改名奎绶。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
36、鲁迅一生吸收了不计其数的外国思想与文学营养,其中比较显著的,如尼采、果戈里、厨川白村等,因鲁迅本人谈得较多,可供对比研究的素材也多,历来受到的关注偏多。鲁迅对杜威的吸收,则属于相对隐而不彰的那一部分。鲁迅因为“杜威热”这一时代风潮,积极吸纳了其教育理念,但从总体来说,却和杜威的理论保持了相当的距离。相较于所谓“影响与接受”的关系,这种“接受影响同时又保持拒斥”的姿态似乎更能反映出鲁迅精神世界中的某些特质。
37、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8、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39、一九零三年周树人回家探亲,身穿西服,辫子已剪了,这似乎都不是好征兆。不过他始终没有提出要退婚,虽然周家也没有安排把朱安迎娶过门。
40、周作人的学生在台湾的有许世瑛(许寿裳大儿)、张我军(板桥人)、郑骞、洪炎秋(彰化人)等,作家张深切在北京曾和周作人来往。
41、一周之后,赵贞信又致函顾,感慨老师“颇受书生气之累,其得罪人之处,亦颇多意气用事”,“机权二字,吾师远不及冯芝生(按:冯友兰字)、傅孟真诸先生”。1943年9月7日,顾颉刚记下“良友之言,当铭座右”。
42、“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做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耍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