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82句精选句子)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
1、(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将苏格拉底的第一篇文章呢?那就有一个例子,辩证法和归纳法的使用。)
2、它关心的是人们服从自己这套体系下规则,有条不紊的生活;而不关心这样的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不是真的好。
3、③苏格拉底谈话法的对象为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于儿童学习中。(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
4、电子版PDF:2022年考研真题与详解答案(回忆版)
5、文都(中医)考研交流QQ群:831436895
6、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7、 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知识才是最有保证的,那些自然界的知识是无法证明其正确性的。他同时还强调没有知识的人是一种无耻的存在,苏格拉底希望人能够承认自己知识的匮乏,由此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去汲取知识,从而对自己完成一种升华。苏格拉底还强调体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德与健康的体魄相互结合才能完美,所以他建议人们要多多参加体育锻炼。
8、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9、------------------------
10、真理。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11、就像喝水对于口渴,吃饭对于饿,医生对于病人。
1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3、苏格拉底看到法律的漏洞,让所有人注意到,并且想办法完善法律,但考虑对于一个城邦来说,其比起无秩序的优越性,因此依然承认法律的有效性;而阿尔西比亚德看到法律不合理性,便将其作为自己利益的工具,不再管这行为对于城邦人民的影响。
14、而是他依然认为,尽管民主有着很多弊端,但相比于毫无秩序的城邦,公民们在一个大家有着共同遵守的秩序的城邦中生活,是对公民更大的有利,才选择用死作为模范。
15、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区别的。虽然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教育能够使人得到改善,不论是天资聪颖还是生而愚钝,都需要进行后天学习。越是聪慧的人,越需要进行教育,否则聪慧之人便会难以驾驭。同样,国家的治理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16、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17、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基础,要尽可能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18、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19、讥讽就是不断向对方发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就是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同特征,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定义则是把个别事物纳入一般概念,从而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20、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21、①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22、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雅典公民,他为自己的城邦奋战过,用不畏生死的战斗捍卫雅典城邦的民主与自由。但他同时也反对当时雅典盛行的利用抽签方式决定国家官员的行为,认为只凭借抽签而不考察官员的德性,这样的执政者是不值得信任的,因此,他认为治国者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进行培养,使其德才兼备。
23、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24、④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5、于是他肩负起了哲学的任务,尝试着寻找出同一的基础及大众所普遍认可的准则——也就是尝试对讨论的事情下定义。
26、因此苏格拉底的有意是从哲学意义上的,从自己内心真实考量的有意与无意;而不是因为外界的规定而不得不做的有意。(我甚至认为这只是无意,对于那些只按法律法规做好事,而内心没有善念的人)。
27、纸质用品:教育学专业基础答题卡、教育学院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28、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29、一次教师资格笔试成绩,可以考多个教师资格证?
30、这是“苏格拉底”最有名的比喻,虽然后世大多认为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所表达的自己的政治理念。但它确确实实能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世界有个普遍的真实的“知识”。
31、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32、他们没有认识到道德。当然,法律的道德当然不能算道德也不被他们承认——那只是人们规定的一种约束罢了。
33、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34、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国人们有了非常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就肯定会有非常好的政治,那么国家也会因此而安定有序。
35、苏格拉底:他的学说主要是关注人,人是他的思想研究重点。不像他的前辈主要是研究宇宙,苏格拉底主要是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形而上学是重点。
36、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
37、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但是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
38、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有两件事必须公正地归之于苏格拉底,这两件事是:归纳论证和普遍的定义。”
39、政治生活就是封闭的洞穴;哲学生活则是外面的真实世界。
40、这时起,人们讨论哲学,不再是毫无目地说着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在定义后,努力探讨出真理。(孟子的人性本善也是如此吧)
41、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42、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43、这全都是为了使所有公民能更加好的生活呀,还有什么行为比这个更加道德吗?
44、然而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45、我个人认为斯东这样说是因为没有理解到苏格拉底的美德究竟为何?
46、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47、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48、他先进行假设或者接受对方的前提,然后辨证地考察其在不同场合下是否成立。
49、但我依然觉得社会有一个不是只有对金钱名誉自身利益追求的价值观,一个把生活在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的善意的社会作为追求目标的价值观,更加重要。
50、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51、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52、苏格拉底政治思想就是希望建立一种英才治国或专家治国的模式,让有能力的人来掌握国家。
53、苏格拉底在其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或问答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步。
54、到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民主制却走过了头,演变成了极端的民主,竟发展到用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官吏和陪审团团员,把城邦交给偶然中签的人管理,中签者良莠不齐,贤能者不能掌握城邦的命运。
55、美国新闻界的巨人斯东在他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书中批评苏格拉底这种说法十分荒唐。他指出苏格拉底这样的说法是给那些犯罪的人开脱,“难道那些罪犯犯罪时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不义之事吗?都是在无意犯错?”(毕竟法律习俗清清楚楚告诉你了什么是美德)
56、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有美德,最高、最大的美德就是政治美德。
57、“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西塞罗如此说道。
58、此外,当时社会上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业已动摇,而当时活跃于雅典的智者却大力宣传足以导致无原则、无是非、无道德的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59、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60、2)他的哲学充满神秘色彩,鼓吹神是衡量万物的尺度,鼓吹灵魂不灭和灵魂转回。
61、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62、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63、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德行,而智慧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的,因此智育与德育密不可分。
64、√口诀:“记住规定”——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65、在政治社会生活的人们,并不是依据理性及理性的思考为基础和根据的,而是被其“特殊的”信仰、传统和习俗支配着。
66、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67、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68、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付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辨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产婆术”,他自称是“思想的催产婆”。这种教育观实质上是天赋观念的一种反映,而且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低龄儿童。仅适用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道德观大有益处。这种方法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仅适应于道德教育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
69、苏格拉底认为德才兼备的治国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包括此前已有的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及人生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也需要学习算数、几何、天文等科目。学习以上各种知识重在实用而不是单纯思辨。
70、历史地位不同:智者运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71、②助产术即像产婆帮助妇女生产一样,通过努力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代替对方说出答案。
72、这也给我们如今的法律一个重要的提醒:法律惩罚人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停止犯错,并且使社会变得更好。
73、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74、因此他也有这样的结论:“没有人会有意做不义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丢失善,意味着不快乐,也意味着对自己不利。我们可以把善理解为美德。
75、而苏格拉底说的道德绝不是因为法律习俗规定出来的,他的道德是人们内心真正认可到的,对于自己真正有利的道德。人是从心底自愿去遵守的道德。(真正的德行是一种关于强烈信念,即对于真正的道德“价值”的个人认识的事情......以知识的确实洞见掌握了这个原则的人,就不能在一些情况下应用它,而在其他的情况下不应用它。——《苏格拉底传》A.E泰勒)
76、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7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78、苏格拉底于哲学,他开启了新的时代;于公民,他始终给予善。
79、柏拉图在这里揭示了苏格拉底的悲剧。也说明了,哲学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不同。
80、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的论。
81、(例)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西方教育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