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出塞(70句精选句子)

2023-08-08 09:27:49

王昌龄的诗出塞

1、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2、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3、河西各地有“李陵台”遗迹,系“故长城,《汉书》谓之遮虏障”[49]。李陵率军与漠北匈奴交战,经常出入遮虏障。据《括地志》载:“汉居延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汉遮虏障,强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筑。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障,即此也。长老传云障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战地也。”[50]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遮虏障,在(酒泉)县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51]酒泉遮虏障或与居延遮虏障原为一体,据《太平寰宇记》载:“居延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北。即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52]居延塞古城即遮虏障,在张掖县东北、山丹县城西北。开元十一年(723)前后,王昌龄到达潞州和并州,又漫游边塞,历经泾州、萧关、临洮、张掖、玉门关等地[53]。《出塞》诗一般认为作于其早年游历玉门时期,但更可能是过张掖见李陵台遗址所作。

4、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良将在,就不会让胡人越过阴山进入中原。

6、古代咏史、怀古或时事诗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文本语境中创作而成的,必然受前代和同时文献及事件的影响,不完全是诗人个人情感或观点的发抒。相关作品之间也具有一定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乐府题唐诗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与其本事、本题的关联。无论《出塞》《从军行》还是《大漠行》等,有着大体一致的描写对象与情感基调。其与历史事件的互文,如《出塞》与《史记》《汉书》等前代史书所载李广、李陵事件的呼应,尤其李陵被传“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可以说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文本来源。其与前代或同时诗文作品的互文。王昌龄《出塞》可以说与前代同题同类诗歌如刘孝标《出塞》、崔湜《大漠行》等有一定语义关联,尤其多句脱胎于卢思道《从军行》。其唐诗表现出对时事的极大关注,诗人的创作往往有感而发,是基于现实体验或者时政事件的即事共情。对王昌龄而言,经李陵台而往边关,以及黠戛斯的归附,当时社会对李陵的评价与接受,都是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汉胡之间的以将资敌,以及外患初平时代君主与功臣日渐紧张的关系,刺激或影响了诗人的选题、视角及感想。其诗歌的接受会因后世观念的变化而被误读。唐朝平定外患之后,杀敌扬威的激昂诗篇递减,对战争反思的作品渐增。安史之乱以及后世每遇战争,“国乱思良将”的需求都会将历史的某一点被激活,以至出现对有关历史记录的曲解。王昌龄《出塞》诗的意义点的激活和映射,亦因唐后华夷观念的强化而变得炽烈。对于有着抗击外族入侵的宋明及近代文人而言,“不教胡马度阴山”尤其具有激励作用和民族自豪感。

7、[112]孙鑛:《唐诗品》,《月峰先生全集》卷《明别集丛刊》第3辑,第520页,黄山书社2015年版。

8、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9、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10、[25][28][29][41][55][58]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12页、第335页、第336页,第916页,第932页,第1123页,第1123页,第31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李陵等汉人的混血后代又称“都尉苗裔”,盖嘉运《西域记》载:“坚昆国人皆赤发绿睛,其有黑发黑睛者,则李陵之后,故其人称是都尉苗裔,亦有由然。”[93]黠戛斯“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94]。无论是利益之交,还是出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寻根现象和认同心理,这层亲缘关系得到了唐朝官方及民间的普遍认同。唐太宗既追祖老子,又认祖陇西李氏。拓跋氏在唐朝已称“李氏”,李唐出自拓跋氏之“李氏”,是“李陵胡”的一支。法琳批评李世民“弃代北(拓跋氏)而认陇西”[95],实则“代北”和“陇西”源出一支。后来,李德裕还多次与黯戛斯可汗通信,反复强调唐与黯戛斯的同宗关系,劝其尽快消灭回鹘余部,如“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我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又是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昨闻太和公主为可汗兵众所得,可汗以同姓之国,使遣归还”[96]。李广之后、李陵苗裔、同姓之国,示好之情溢于言表。在另一封信中,李德裕又强调“今回鹘是国家叛臣,为可汗雠敌。须去根本,方保永安”[97]。黠戛斯多次出兵助唐征突厥,参与平息李克用之乱。日渐强大的黠戛斯求册命,朝廷起初颇迟疑,李德裕又进言“黠戛斯已自称可汗,今欲藉其力,恐不可吝此名”,力主“必如回鹘称臣,乃行册命;又当叙同姓以亲之,使执子孙之礼”,“上从之”[98]。会昌五年,唐遣使,诏册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明诚可汗,敕云:“我国家光宅四海,君临八荒,声教所覃,册命咸被。况乎族称宗姓,地接封疆,爰申建立之恩,用广怀来之道,有如常典,得不敬承。黠戛斯国,生穷阴之乡,禀玄朔之气,少卿之后,胄裔且异于蕃夷,大汉之中,英杰自雄于种落。”[99]再三强调“族称宗姓”“少卿之后”,因而封号亦参照李氏宗亲标准。

12、[40]李百药:《北齐书》,第7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13、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4、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歌,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王昌龄的诗出塞)。

15、王昌龄诗歌不乏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热情,但更有对残酷战争的揭露及对黩武政策的反思。其《塞下曲》云:“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81]朝廷及各地举行盛大出征仪式,结果却是几万士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作于开元十三年的《代扶风主人答》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82]通过写老兵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唐汝询《唐诗解》已指出是“以刺明皇之黩武也”[83],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也评论说:“长诗感事惟少陵独得讽刺之妙,此作近之。”[84]《从军行》也是写士兵久戍边塞的痛苦:“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85]“龙荒”指塞外远如龙城的荒寒之地,希望能早日班师,抒写了将士的厌战之情。“万里长征人未还”,一方面是“碛地无足爱”,一方面却是“去者无全生”,几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对长征的无有还期现象,上层也开始反思。开元十六年,唐玄宗也承认:“长征兵无有还期,人情难堪。”[86]

16、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59]

17、其“秦时明月汉时关”,兼指秦汉故事,寓意对匈奴战事绵延。秦汉时的明月与关隘既是写景意象,也是抒情意象。明月是照见、见证之意,如戎昱《从军行》“昔从李都尉,双鞬照马蹄”[23]。汉武帝时,李陵任骑都尉,驻守边关,“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24]。此地古长城又称“遮虏障”,乃李陵出征之地。明月、关隘见证了数百年的对匈作战,总是成少败多。后来有“关山月”的乐府题专写边塞事,如“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等[25]。在“明月”和“关”两词前加“秦”“汉”两个时间性限定词,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边关。

18、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19、如果你生在盛唐,有这样一个单选题:当代哪个诗人写绝句最厉害?A李白B王维C王昌龄D高适

20、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21、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22、[71]钟嵘:《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上,王叔岷笺证,第14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111]胡震亨:《唐音癸签》卷第1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4、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25、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6、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27、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28、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2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30、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31、[68]李光地:《李厚庵原赠诗》,陈梦雷:《闲止书堂集钞》卷第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2、该诗咏李陵家族多人故事。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匈,因精通骑射、斩杀颇多而晋升中郎将。后,李陵又将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符合“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的身份。李陵亦善骑射,对人有仁爱心,谦让下士,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之风。《从军行》写李广亦是写李陵,如“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等句。“屯右地”“逐左贤”写天汉二年之战,又李敢曾随霍去病击匈奴左贤王,斩首甚多,夺左贤王鼓旗,赐爵关内侯。“天涯一去无穷已”及“塞外征人殊未还”写李陵败降,与“万里长征人未还”对应。“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亦与“秦时明月汉时关”呼应。“流水”至“归雁”数句,写身陷边庭的李陵的思乡之感,与《出塞》异调之“《盖罗缝》其二”寓意相同。李广长期守边关,此以“长安飞将”比附“飞将”,类似“小李广”而指李陵。王昌龄诗中“龙城飞将”指李陵,与卢思道“长安飞将”语法一致。明月、关山、征人、龙城、飞将等意象,皆在王昌龄《出塞》诗中复现。

33、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34、这些诗句都有空间感。但是这首《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他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时间感。

35、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36、《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37、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38、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39、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40、关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黄培芳指出“思古正以讽今”[105],沈德潜也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繇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106]前半句分析甚是,至于“得飞将军备边”,在唐朝是不缺良将的。除李勣、李靖等本土名将,唐朝还有一批少数民族将领,王昌龄所处时代就有突厥人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哥舒翰、安禄山,铁勒部人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以及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龟兹人白孝德等。因为少数民族战斗力较强,唐王朝也倾向于重用投诚蕃将。此后,也发生了一些叛降事件,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背”,甚至出现“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107]的现象。

41、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42、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43、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44、[114]刘昫:《旧唐书》,第505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45、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作为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9],从而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10]。互文性及传统的知人论世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这首经典诗歌文本。

46、[54][59]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31页,第26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7、唐朝实现了不让胡马度阴山,而汉朝对匈战争则是另一番形势。互有胜负,以将资敌,是汉朝尤其武帝时多次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匈奴降汉者不计其数,多受重用,封侯者竟达27人。出塞汉军中时常活跃着“匈奴归义”者的身影,如霍去病初次建功,随军三人封侯,皆匈奴归汉者。降将及降兵对汉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也就需要重新审视李广未能封侯的断语:“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101]另一方面,汉将叛降也屡屡发生。元朔六年,前将军赵信军败而降匈奴。李陵败降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结果“广利败,降匈奴”[102]。浚稽将军赵破奴尽没其所率二万骑而降,“居匈奴中十岁”[103]。韩王信降匈奴生子韩颓当,后亦在匈奴娶妻生子。与李陵同时,受单于宠信的卫律、管敢、李绪等皆汉将。降敌并非不赦之罪,降而无归才是李陵悲剧。断绝李陵归汉之路的是一则谣言,而李广利、赵破奴等则受巫蛊之祸所害。败因在塞外,降因则在朝内。因此,李陵对苏武所言“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104],这才是李陵滞留不归的根本原因。

48、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49、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50、他的性格特别耿直,一看到现实的不公平就喜欢骂,结果得罪了不少人,在官场上当然混得不好,作为芝麻官还被流放好几次。

51、[36]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第127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2、[90][91][93]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11281页,第11555页,第11527页,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53、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54、开元六年唐军进讨后突厥,坚昆骨笃禄毗伽可汗率众参加征讨。因其兵众英勇善战,唐玄宗盛赞“弧矢之利,所向无前”[89],加封骨笃禄毗伽可汗为右武卫大将军兼领坚昆都督。唐朝除授坚昆都督、将军,有时还会加授郎将等职。开元十年,“坚昆大首领伊悉钵舍友者毕施颉斤来朝,授中郎将”;开元十一年,“坚昆大首领俱力贫贺志颉斤来朝,授郎将”[90]。仅玄宗时期,黯戛斯就六次遣使入朝。840年以前,唐朝和黯戛斯互派使者至少十五次。

55、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56、其王昌龄《出塞》在《乐府诗集》中又作《盖罗缝》,其二云:“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41]《全唐诗》因其意象接近闺怨,故题《春怨》并注云:“乐府近代曲载盖罗缝二首。前一曲乃王昌龄出塞第一首。第二曲即此诗也。不著作者姓名。”[42]如果将两诗通观,则可见其与第一首一致,都是边塞诗或咏史诗。“杜绝”乃是彻底断绝、不可复通之意。“白狼”县,汉置,属右北平郡十六县之为唐代边戍之地。李广令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赢得“飞将军”称号,正是在右北平郡。“桃李无颜”与“黄鸟”皆系用典,《史记》论李广云:“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43]“桃李无颜”乃哀伤惨淡之意,“黄鸟啼”同之。《诗经·黄鸟》哀惋良将,三复其辞。前两句写李广兼指李陵,而后两句转写李陵,与前诗同一手法。“寒雁春深归去尽”系用雁足传书故事,《汉书》此处写苏武还归,却处处写李陵归路断绝:“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诀。”[44]苏李一体两面,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学层面,二人往往相提并论。

57、频繁的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王昌龄已有反思和批判。“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74],无休无止的战争使戍边士卒整天提心吊胆,愁容满面。“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75],揭示了边将建功心切,不由控制的乱象。“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76]“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77],写士卒们出生入死,舍身卫国,最后却因边将赏罚不分,甚至被黜下狱,令人心寒。“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78],更是对投笔从戎、立功异域充满质疑。

58、[73][86][98]司马光:《资治通鉴》,第6868页,第6783页,第7974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59、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60、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61、[89][96][97]董诰等编:《全唐文》,第252页,第7185页,第718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2、年轻时他去过边疆,他写的边塞诗,绝不亚于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人物)。王昌龄写了《从军行》七首,每首都值得背诵,写了《出塞》二首,也属于千古绝唱。

63、李陵的英勇形象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人们普遍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庾信羁留西魏,作诗文每以苏李自比,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62]。唐诗咏苏李的诗篇颇夥,多从正面赞颂,尤其对李陵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王维《李陵咏》写李陵报汉无门和遭遇不公云:“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63]王维还到居延凭吊李陵遗迹,写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等诗句。[64]李白《苏武》诗吟道:“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65]刘湾《李陵别苏武》:“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66]设身处地为李陵剖白心迹和抱屈不平。胡曾《李陵台》云:“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67]李陵台是唐代草原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该诗写其身处异域而心系故乡、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至清代李光地还有“李陵不负汉”的论调[68],庄学和《辑甘州志咏四十韵》也载河西各地“每称遮虏夸陵勇,凡遇牧羊诩武忠”[69]。

64、君臣关系兼有“主圣臣贤”“君明臣忠”的双向条件,杜牧谴责不能“死节”的降蕃将士,同时也把矛头对准君王。他的“汉诛李陵,是为虐典”[108]说法,与贯休“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109]和敦煌《李陵变文》“汉家天子辜陵德”的看法一致。敦煌变文有关李陵事迹三种,即《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李陵苏武往还书》写本,皆为愤忧怨伤之作,充满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普遍含有冤、怨之气。它们虽然写成于安史之乱以后,但这些故事的流传应在初盛唐甚至更早,反映了人们对李陵故事接受的历史语境。当然,唐朝后期对降将、贰臣的不满与谴责,以及华夷观念的强化也影响了对李陵的负面评价。

65、[60]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

66、关键词 王昌龄;龙城飞将;李陵;《从军行》;互文性

67、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68、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6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教师节祝福语贺卡格式(54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