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85句精选句子)
夏朝
1、 “夏王朝还处于传说时代;我们是从比它晚千年以上的东周到汉晋时代人的追述中知道夏的”。
2、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因为世袭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3、目前考古专家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定义,也是定性为中晚期都城。
4、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氏族图腾的象形字。(夏朝)。
5、 “司马氏世典周史”,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叙述自五帝以来的司马氏世系时说。司马迁的父亲去世前告诉他,司马氏祖上在虞夏时代便任史官;到了周朝,则世代担任周王室太史;父亲对司马迁最大的期望,便是完成《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6、关于夏朝的记载文字,皆出自后代,由于存在时间上面的跨度,使得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就陷入了一个死区,就好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陷入了无限的循环当中。
7、但问题在于,二里头文化至今都没有发现哪怕是一个“夏”字这样的自证性文字。
8、 诸子百家会共同编造出黄帝的故事,然后以一个假故事作为论据,相互展开论战?只有那些“疑古”小人,以难以想象的龌龊心理,才能想得出来这样的“层累说”。
9、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10、 据《史记•封禅书》: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上(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後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汉武帝在北巡朔方(今河套地区)后祭奠黄帝陵。
11、 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有道理;实则十分荒唐!
12、围绕“夏”而产生的种种纷争,并不只是对材料、方法、理论的不同认识导致的不同结论,背后,还有一个人的身份,进入考古学的初衷,史观,和对安身立命之所在的不同理解。
13、 在《史记•殷本纪》中,商朝建立前,大致伴随整个夏朝,经历了十四代,世系为:
14、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15、对于夏朝:第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认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没有关系。顾颉刚推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而古人又视鼎为夏人所制,于是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16、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17、历代君王: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18、夏朝是个很久远的朝代,距今也有四千年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所以中国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外国学者怀疑。
19、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死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虽然缺少了父爱,但是少康从小就很聪明,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少康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长大后,他率领原来忠于夏朝的部落,攻克旧都安邑,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夏朝复国。少康毕竟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20、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发现足够多的文字符号,组成相对完整的夏朝文字体系。那么,夏朝是没有文字吗?并非如此!
21、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22、1990年,美国洛杉矶举办“夏文化国际研讨会”,这是首次在国外进行大规模夏文化研讨,考古学家邹衡前往参会。据邹衡回忆,会议开始后国内学者颇意外,原本准备的发言都是关于哪种考古学文化是夏文化,而大会中心议题竟是夏朝是否客观存在。会上学者大致分为三派意见,据邹衡的总结,第一派对夏朝持否定态度,不承认其客观存在,认为是神话传说的时代,“持这种意见者几乎都是欧美学者”;第二派肯定夏朝的客观存在,“持这种意见者基本上都是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人或是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人等”;还有第三派,他们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不表态,持这种意见的“主要是日本学者”。
23、 屈原说:帝高阳是我的始祖,我的父亲是伯庸,我出生于某年某月某日,父亲给我取名为正则,字为灵均。
24、 第高度认同并十分尊崇禹铸九鼎。由此,有了“问鼎中原”的成语。《左传•宣公三年》:
25、讨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26、商朝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甲骨文为人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商朝是中国目前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个朝代。
27、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大禹通过治理洪水取得了共主地位,奠定了家天下的基础,但他所建立的政权,依然未能超脱酋邦的治理模式。
28、 二千多年来,研究、注疏诸子百家、《史记》、《汉书》的文人墨客,不知有几千几万人,难道他们都不如民国大师们有学问,不能发现夏朝是一个传说?
29、启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从此天下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下有个叫“有扈氏”的部落不干了,他们对启破坏禅让制的做法十分不满。启刚即位的时候在钧台(地名)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则怒而不去,于是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他们大战于甘(地名),启击败了“有扈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的奴隶制王朝——夏朝。
30、这是因为夏朝处在邦国文明和国家文明的过渡阶段,很难界定其何时是邦国,何时进入了王朝国家。后人在追记夏代世系时,只是从一代著名首领大禹开始往下顺次排列,即便日后考古证实了这个世系是准确的,那也只能表明大禹是夏的一位始祖。
31、夏朝的真实性一直被一些西方学者捏着不放,意欲以如此方式来缩短华夏文明的持续时间。
32、但周为何非要说是大禹开创的夏朝?首先来说,他们要给夏朝找到一个起源,推算来看,大禹时代就是夏朝的开始,也就是夏朝的起源。
33、“中国龙”的出土只是二里头遗址的冰山一角。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在62年的考古挖掘中,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着“中国之最”。
34、 意思是说:商朝及以前的诸侯,没法详列世系;周朝以来诸侯们世系比较清楚,所以,孔子作《春秋》,所涉各诸侯国都详列时间,而《尚书》却没有,估计是孔子慎重吧。我读过关于黄帝以降历史的“谍记”,其中记载了每个帝王在位的时间。但是,我发现“谍记”中帝王之“五德”,与其它资料所载各不相同。我根据《五帝系谍》、《尚书》等,做了一个自黄帝到共和时止的《世表》。
35、当两个相邻的帝国,同时崛起时;除非有一者主动臣服;否则碰撞、摩擦必不可少。而从泗水亭长,走到汉高祖的刘邦,显然不会主动示弱。
36、二里头考古队陶器陈列室里的陶器,其中小陶方鼎很可能是铜方鼎的模仿品,暗示二里头存在铜方鼎的可能(蔡小川摄)
37、而陶寺和二里头之间,却还有近200年的时间无法解释,因此,大禹如果接替了舜帝,那他也不能活200来年,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看的话。
38、 屈原、齐威王、司马迁所说,可靠吗?
39、夏朝被认为是夏禹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奴隶制王朝。要证明夏朝存在与否,最重要的是要看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其中考古发现尤为重要。夏朝大致的疆域范围
40、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41、而在这长期的压迫中,汉朝的钱粮在积蓄,汉人的仇恨在积累。当“文景之治”,中原王朝钱粮充沛,汉人凝聚一心的时候,汉武帝出现了。
42、根据史学界数十年的争辩,基本认定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玉质祭祀礼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青铜器
43、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禹身决渎,斩高桥下,以致民利。
44、市场分析:摇号买房的城市会越来越多吗?(谢九)
45、受到极大侮辱的伊尹,就投奔了商汤,并将夏桀原话告诉了夏民。夏朝人民愤怒地骂道:“那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这就是成语“时日曷丧”的出处。
46、 孔子也阅读了夏朝的史书,《左传•哀公六年》:
47、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48、 禹葬,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绷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馀壤为垄,若参耕之亩。
49、今天的中国,从南到北5500公里,从东到西5200公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34个行政区,13亿人民由56个民族组成,人民币上印着五种文字:汉、壮、蒙、维、藏。
50、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上世纪末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的起始年定在了约公元前2070年,距今超过了4000年。
51、 由于保存的史料丰富,周王室对夏王室的血脉非常清楚,《国语•周语下》:
52、二里头遗址宫城西墙和8号基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53、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们请来封面大使李零谈“夏”。
54、 当然,夏朝是个传说,不是他的创造。近几十年的奇葩专家,无非是食“民国大师”的牙慧,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成果。
55、(1)1959年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经过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之间,符合记载中夏朝的存在时期;
56、后羿夺取政权后从鉏(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57、复制下面的任一链接,然后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58、唯一与夏文华产生关系的就是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从考古发掘出的时间以及空间层面上分析,与夏朝的记载比较贴合,最起码证明了一点,商朝之前,确实存在一个发达的王朝存在。
59、夏朝的继承制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传子,另一种是兄传弟,但都不固定。比如启是禹的儿子,太康是启的长子,中康是太康的弟弟,相是中康之子,少康是相的儿子,之后一直是父传子,一直到夏后不降。
60、 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夏后受之,大神降而辅之。司禄益食而民不饥,司金益富而国家宝,司命益年而民不夭,四方归之。
61、同时,《史记》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验证,那么司马迁关于夏世系的记述,也一定不会没有依据。如王国维即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62、从部落遗址发掘现场可以看出,其中有大洪水冲刷过的痕迹,如此一来,便可以将夏文化开启的时间拉伸到了公元前1900年左右,并且还和河南的龙山文化有了些许交集。
63、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闇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叡,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时是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
64、从洛阳龙门高铁站下车,再需一个小时车程就能到达二里头村。圪当头村与之紧邻,村口一块石牌坊十分引人瞩目,上书“最早的中国”五个大字。据说这个村子的人商量什么事情意见都不一样,唯独立这块石牌坊全体一致通过。二里头遗址的范围包括四个自然村,考古人员最初到达二里头村并以此命名,但很多重要的发现诞生在圪当头村,于是圪当头村村民毅然竖起了这座石牌坊。还请“许博士”——二里头考古队队长、圪当头村荣誉村民许宏,为之写了一幅对联:“中原热土有名村村称圪当头,西地良田现宫城城为紫禁城”。
65、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
66、 先秦诸子和周王室,共同伪造了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
67、司马迁虽然记载了夏朝的世系,但没有记载夏朝存在的时间,以及夏朝开始的纪年,史记中准确的时间记载是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的,司马迁没记载,但并不代表没有,在古本《竹书纪年》中,也记载了夏王朝的世系如下:
68、 祭祖,是古人的头等大事。 谁能编造出一个人物,能让齐国、楚国的王族共同认做祖宗?须知,各诸侯国不仅拥有自己的史官,而且都有专门负责王族事务“宗正寺”,高度重视血缘、谱系的王族,会随意认祖宗么?
69、太康失国后,与其弟弟仲康一同逃往东方,不久就病死了,仲康继承了夏朝的衣钵。仲康曾经试图灭掉后羿,但最终因为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也是忧闷成病而死。仲康的儿子名字叫相,继位后基本上是到处东躲西藏,最后还是被后羿的宠臣寒浞追杀至死(后羿射日的传说可能跟后羿杀相有点关系,相由木目组成,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像十日?一说盖因古书传抄之误)。后来因为后羿只顾四处游猎而荒废政事,被亲信寒浞杀死,寒浞由此取得王位。
70、合作联系:2685618506@qq.comQQ粉丝③群:512474045官方微博:@铲史官漫画
7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止,中国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72、 第非常认真地将王室家族历史,与夏朝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国语•周语上》:
73、香港版本的朝代歌,开头为:“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苏教版,开头为:“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74、如草原“秦始皇”一般,骄傲的冒顿,更不可能低下头颅。于是,在刘邦的带领下,汉朝在白登山,与匈奴有了第一次交锋。
75、在农业生产中,青铜工具逐渐增多。青铜器制造业也比商朝更加发达。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不但巩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地区,而且发展成为一个比商朝疆域更加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76、之所以启建立的是夏朝,因为他的部落名叫“夏后氏”,同时还有另外11支同宗族的氏族部落,分别是: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
77、而无论二里头是不是夏,通过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我们都已经可以一窥当时文明发展的情形。例如用作本期封面图片的被称作“超级国宝”的绿松石龙,它的存在意味什么?陶器、青铜爵……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对二里头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相当多的了解,以及或许同样多的困惑。
78、 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
79、 二千多年来,失传的古文献,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卷,难道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没有民国大师们读的书多,不如民国大师们能发现“层累”痕迹?
80、那么一个疑问出现了,鸣条之战后,大禹一脉就自此消亡了吗?
81、我们有璀璨的历史人文,就拿姓氏族谱来说,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有了姓氏,慢慢的有了族谱,老外呢?不才从最近一二百年才有姓氏?我们独树一帜,世界各地的黄种人也或多或少的有我们华夏血统。
82、 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
83、得知夏朝人民,对夏桀的痛恨后。商汤不厚道地笑了,写了篇叫《汤誓》的檄文,然后就在鸣条之战灭亡了夏朝。根据《国语》记载,妹喜是有施氏派来的间谍,也是红颜祸水一词的开创者。
84、首先是大禹的生存年代出现时间差。文献记载中的大禹是与尧舜同时代的人,大禹正是通过治理洪水,才从舜帝手中获得了部落共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