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57句精选句子)

2023-08-05 10:12:27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1、孔子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与言行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

2、由于在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表达同一事物、同一意识或行为的用语,可能存在不同的选择。由于相关用语指称的对象不同,其语义便有区别。即使使用同一语词,也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一般依据语境,确定词义。以孔子研究为例,由于他所处时代通用的教育语汇,同此前、此后的教育语汇不尽一致。故运用什么语汇解读孔子,便成为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3、墨子是孔子之后开设私学规模、影响较大者。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自立门户,开办私学,创立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独树一帜,重视科技教育,包括光学、几何学、物理学以及木工、防守器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从学者众多,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曰: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儒、墨两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并称显学。

4、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5、所谓“让史实说话”,充其量表明研究中的立论有史料依据。至于其立论本身对于了解相关历史有什么价值,在现实社会—文化中有什么必要把早就过去了的某段某种历史作为研究对象,这便是事关史实的问题。

6、l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7、以上是基于现存古籍中语词的分辨。由于现存古籍(包括《论语》)出自战国至汉代学者所传,而非出自元典,故只能说实际情况大致如此。

8、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9、(2)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10、指敩为“教”,“盘庚敩于民”(《书·盘庚上》)“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书·说命下》)在《尚书》孔安国传中,均指敩为“教”。

11、“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12、(3)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

13、020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14、第以上诸章句中,唯有“子以四教”,为传人归纳。其中,“文、行、忠、信”虽不是基于统一标准的划分,因属当事人的印象,或为当事人所传,故单从《论语》中涉及孔门授业的记载来看,此说或比通常所谓“六艺”之说更为可信。(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15、儒家与墨家都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但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6、那么,什么是好学呢?无疑,《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好学者的自道,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明代理学家提出乐学,这在孔子思想中是有根源的。反过来说,从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者,也不是孔子理想的教育,责任不只在学者,也在教育。

17、l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18、我国古代口语及文献中“教”一字两音,这一词至少两义。即:去声(今第四声)之教(音叫),相当于今双音词“教育”。一般为规范词,褒义(往往亦作描述词使用,如“上海教育”);平声(今第一声)之教(音交),指传授的动作,如指教、管教,为中性词。即相当于双音词“教学”(授业),亦可指称“教唆”。

19、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

20、某种思路经过逻辑认证,且得到实践的验证,才堪称一种学说或理论。

21、l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22、在这种历史情势下,孔子创办了第一所“私学”,开始授徒讲学。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贤者中又有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23、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4、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25、l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26、例如,我国原先并无“教育”这一双音词。《孟子》中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中,“教育”原是“教”与“育”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并且不含“引出”之义。又如我国古代“学校”,原是官学名称。当时的私学另有其名(如“家塾”“书院”)。更何况古代官学,基本上为“取士之学”,官学间或才是“养士之学”(即授业场所)。在教育历史研究中,若不明乎此,势必转移对其原貌的关注。如按现代教育语义,忖度孔门授业及其价值取向,既可能成为对先贤的溢美,亦可能变成对先贤的苛求。

27、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若思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儿,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儿,那就不再教他了。

28、这就是说,有忠信之德者并不少见,但“好学”之人则难见矣。从这句话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为难能的一种品质,虽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谱中“好学”不见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来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德行)。

29、l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30、①“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31、其次,孔子认为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等等。同时,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孔子“以思促学”“学思并重”的思想,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现代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2、第涉及“诲”的章句,表示个人对诚意求学求教者礼尚往来的回应。其中,虽以入门弟子为主要对象,又未必局限于此。否则就谈不上“诲人不倦”“忠焉,能无诲乎?”

33、《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4、l            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35、l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6、在道德评价上,孔子以重道义为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告诫修德之人,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切不可做“见利忘义”之徒。孔子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肯定并系统地阐述了道德教育作用与地位的教育家。他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确提出了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37、l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38、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后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他的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39、“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这指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隅于一技一能,只能发挥一种作用。儒家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大道,而不能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虽有可观者,然君子所不为也。“君子不器”是要求人们要“游于艺”、“通于艺”,由“器”上升到“不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

40、日常语言或行为,可能有意为之,更可能出于随意的表达,或偶然的表达。即使是有意表达或表现出来的意识,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值得学者关注的“思想”。其中唯有从一以贯之的言论或行为习惯中反映出来的认知或价值倾向,才足以表示这个人或那个人的基本思想。

41、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42、孔子留给后世的形象中,“好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侧面,这在唐代以前的儒学中是不曾有过疑问的。而“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也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其重要的塑造作用。当然这种对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塑造并非可以独归孔子,而是和后世儒家传统的形成及各种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也密切相关。

43、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相同之处在教育作用上都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

44、     美国的高收费的私立学校,为孩子和孩子家长提供高品质的教育管理服务。这类学校不仅收费高,以致于普通的美国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而且管理极其严格,如果孩子的智力水平不达标也根本适应不了。只有具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家庭背景的美国家庭,才选择这样的学校。这类学校,不仅教孩子们学很多很多的知识和技能,还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精英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所以,美国的私立学校和中国的私立学校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的私立学校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不一致的。

45、     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开动脑筋去积极的思考和认真地练习,才有可能真正的去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孩子不动脑子思考问题,也不认真练习,那老师就无法把知识和能力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其实只对一部分小学生才管用。用在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身上,几乎毫无收效。

46、这就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而要独立思考,就要“多闻阙凝。”

47、在《论语》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便是给人留下一个夫子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因人而异的印象。即所谓“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例如孔门弟子问“仁”,至少有九人次,却有九个不同的答案。其实,这种情况,至少同《论语》记载中把各个弟子所问之“题”都简化为一个“仁”字相关。

48、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9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49、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道德,在纷乱当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的文化核心。

50、“礼治”与“仁政”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依据“礼”与“仁”而提出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今人概括为“礼治”与“仁政”。这一概括体现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核心为人本主义、仁爱主义、中庸主义和理性主义,即所谓的“仁、义、礼”。在具体方法上,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要重教化,“富而后教”,轻刑罚,并反对过度榨取,要把人当做人,给予人起码的生活条件。他还提出要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树立君主权威。

51、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主张要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去独立自主地、积极地思考和自学,不到关键的时候,不要随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更不要随意地去做过多的讲解。

52、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53、孔子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与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媲美。大约在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开始讲学。颜回、曾点、子路、冉有和子贡都是他最早的学生。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在讲学和从事著作。“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54、孔子的爱集中在人,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合侧重于亲情人伦。而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他更由人及物:“仁民而爱物”。

55、     孔子不赞成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确定学什么和怎样学,或者是根据孩子的自身客观条件来判断他值得教育还是不值得教育。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

56、第孔子继承了文王、周公的道德和文化传统,倡导以德治国,执行德治、仁政。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徳治和礼教。孔子认为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教育是德政教化的手段。他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为政以德,希望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依靠政令和刑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众做到有耻且格。他指出只有重视道德修养与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昌盛繁荣。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不仅可提高社会个体的道德素质,对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由个体组成,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必须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教育,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风气的基础,社会道德风气又影响着社会成员的道德面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孔子把教育看得比政令、刑律更为重要有效。他虽然认为教育和政治关系密切,但并不把二者等同,教育只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素养来影响政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排比句小学生(5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