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89句精选句子)

2023-04-24 08:28:19

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

1、《不自由的希腊民主》,阮炜著,上海三联书店二〇〇九年版;

2、如所周知,十七世纪以降,民主理念在西欧崛起,逐渐散播到整个欧洲、北美乃至全世界。以此故,希腊民主也开始受到推崇,至十九世纪后期甚至被大大拔高,以致今天很多人以为,现代民主的源头就是希腊民主。但它并非起源于希腊,而是发端于基督教的平等理念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和法律观念。事实上两种民主在缘起、规模、形式和程序上都有很大差别。

3、苏格拉底面对各种各样的物欲,他会感叹,这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但是对于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4、若不深究,大可人云亦云说他是因“不敬神”和“败坏青年”而被处死的。但这并不等于弄清了事实真相。“不敬神”的罪名或许来自他的哲学家或智术师的名声,而当时无论哲学家还是智术师对诸神都不那么恭敬了,他们都在进行所谓“古代启蒙”,宣扬新潮哲学和“科学”思想,故“不敬神”的指控并不冤枉他们。问题是,不那么敬神的哲学家和智术师比比皆是,为何非把苏格拉底揪出来不可?看来“不敬神”即使可作罪名,却可能不具有太大的杀伤力。那么“败坏青年”何指?这不大像是一个“合适”的罪名。但恰恰是它,才真正置苏格拉底于死地。“败坏”决非简单的道德腐蚀,而有致命的政治后果。

5、其实,即便他定罪阶段的机会丧失了,苏格拉底也未必一定要面对死刑的命运。(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

6、孔子也不喜欢能言善辩的人。他自己不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说得很少,而且要求别人也必须少说。少说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弄得城府很深,可以装神弄鬼。因为言多必失,一言兴邦,一言废邦。因此,“子欲无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因此,后来中国就有了一个成语:“贵人语迟”。其实,中国圣人选择接班人的规则,其实就是一个愚昧的标准,也是禁锢思想言论自由的祖师爷。在这里善于讲道理,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却被孔子认为不仁,而那些愚昧、愚忠、死板,三脚也踢不出一个屁的人,却被认为是“近仁”。鲁迅后来感叹:为什么中国人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一副死相,说笑就是放肆”,查一查,原来都是孔圣人惹的祸。

7、于是第一轮投票的结果是280票赞成对220票反对,由此可见,在听取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后,其实很多人是支持他无罪的。

8、要知道,首先,在当时,根据雅典法律的规定,其实苏格拉底是可以拿罚款抵消死刑的。(苏格拉底被投票处死)。

9、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0、随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天才。

11、有一件事是毫无疑问的,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政治史上不可洗刷的污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说雅典的民主真的只是冠着自由开放的虚假头衔的暴民政治。当苏格拉底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并讽刺雅典政府时,雅典正经历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群众的神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比面对战争带来的威胁时更加脆弱且敏感。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关于希腊世界的霸权争夺战,也是一场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理念间的全面斗争,雅典所代表的民主与斯巴达所代表的寡头之间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它引起的阶级仇恨与国家冲突在破坏性方面可能远胜于其他国际矛盾,摆在对立双方面前的不是赤裸裸的物质利益,而是被精心修饰过的普遍正义感与责任感。漫长的战争撕裂了整个希腊社会,失去冷静的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执着逐渐走向极端:如果一个城邦采用了民主制度,那么它无疑是我们的朋友;如果这个城邦是寡头制度,那么它一定是敌人。在战场上,雅典人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雅典一度被暴虐的贵族寡头所接管,但事实证明雅典的民主制度远远比雅典的海军更难消灭,顽强的民主派很快就推翻了寡头。

12、即便在第一轮投票中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局势也并非不可以扭转。根据法律,被告被判有罪后,法庭应根据控方和被告提出的不同量刑方案,进行第二轮投票,然后才做出最终判决。无奈此时苏格拉底已年届七十。他似乎下定决心,不惜老命也要与民主派斗下去。按照法律,控方提出量刑方案后,被告可提出一个反方案。此时苏格拉底若能低下他那高贵的头,提出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反方案,比如放逐或交纳一笔数额足够的罚金,同时也不要那么傲慢,或许就会免于一死。据色诺芬说,苏格拉底拒绝提出量刑方案,认为这不啻认罪。我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但这又不啻藐视法庭。几百个群众是好惹的吗?

13、苏格拉底为正义的事业,为了追求真理,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他可以不怕死。他在《申辩篇》中口口声声说自己如果能够为了正义,他甘愿去为真理为正义事业去死十次,甚至更多。苏格拉底面对死亡十分坦然。他说:“我经常注意到某些这种类型的人,尽管声望很高,但在受审时却表现得极为差劲,可见他们认为失去生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就好像如果你们不处死他们,他们就会不朽似的!”(同上书,第24页)“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这不是拔腿就跑就能逃得掉的。

14、倘若苏格拉底只是抱着这种对雅典政制近乎偏见的反感安度余生,恐怕如今我们眼中的苏格拉底也不过是个智慧过人的哲人罢了(虽说这也很了不起了)。然而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处死了。苏格拉底的死激起了无数人对他的思想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思想竟让以民主自居的雅典城邦亟欲抹杀之而后快?通过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努力,苏格拉底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当我们认识到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多么地具备创造性之后,我们在赞赏他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己对于雅典民主制度之局限性的固有印象。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雅典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则苏格拉底的言论原本是不足以让它处死他的。

15、雅典民主还做过其他傻事,仅举两例说明:前四一六年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这个蕞尔小城不识相,耍滑头,竟胆敢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雅典如此强大,灭掉他们实在是小菜一碟。据修昔底德的记载,雅典军队执行了公民大会决议,杀死了弥罗斯岛所有男子。前四一五年,雅典民众在亚西比德等人忽悠下通过决议,远征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企图吞并该城邦及周边土地。这意味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还远未结束的情况下,雅典又发动了另一场规模相当的战争,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战死或被俘后被虐待致死者多达几万人,统帅尼西阿斯和德摩斯提尼都被俘虏并处死。此役使雅典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败落。

16、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方法——问题法,也被人们称为“精神助产术”(产婆术),对于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中国古代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育相类似。……

17、若不想深穷,大可人云亦云,说他是因为“不敬神”和“败坏青年”而被处死的。但是这等于真正弄清了事实真相吗?“不敬神”的罪名或许来自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或智术师(sophist)的名声,而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智术师,当时都在搞古代条件下的“启蒙”,都在宣扬新潮的哲学乃至“科学”思想,都不那么敬神,至少不那么敬传统意义上的神,故而要指控他们“不敬神”(柏拉图因而不遗余力地为老师辩护:他其实十分虔诚),并不冤枉。问题是,当时不那么敬神的哲学家和智术师比比皆是,为何单单把苏格拉底揪出来起诉并判死?看来,“不敬神”即使能够充作罪名,也并不具有太大的杀伤力。那么,“败坏青年”究竟指的什么?这听上去有点不伦不类,不大像是一个“合适”的罪名,当事人怎么可能因此成为被告并且被判死呢?可是,恰恰是这个看似不大像罪名的罪名,才真正置苏格拉底于死地。所谓“败坏”,决非简单的道德腐蚀,而包含着致命的政治内含。

18、他也找公认的最聪明有知识的人辩论,可是结果都不如人意,所有这些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19、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岸,在那里产生了一批“爱智者”,古代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其中,以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哲学家最具盛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0、这位医生问那些临终的人,他们生前有什么遗憾。

21、然而即使是最没有文化的雅典人,也能明白企求建立一个由“完人”建立的专制政府的愿望有多么不切实际。苏格拉底一尘不染地站在世界的制高点,轻易地将几代雅典人在充满挫折、牺牲与反复实验的探索道路中所跌跌撞撞求得的宝贵政治经验否定——没有多少思想家会认为这种批评是得其要领的。苏格拉底否定的其实不单单是雅典的民主,而是人类的社会性、政治性、正义感以及自我治理的可能性。如果苏格拉底在现实中从未发现过一个适合做统治者的人,那么人类最好还是退回到黑暗的洞穴中去,去过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一定要在现实世界找到一个令苏格拉底勉强满意的制度样板的话,斯巴达可能算一个。苏格拉底不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斯巴达独特而神秘的社会制度报以赞誉之辞的学者。斯巴达给人的印象是保守乃至静止的,社会被统一在一套单调的纪律当中,没有诗歌,没有戏剧,公民生活维持着最低限度的朴素,个性是不被允许的,个人绝对服从于集体,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所有人的神经都时刻紧绷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迷雾中的斯巴达的形象愈来愈理想化、抽象化。对于任何时代的理论家来说,对简单、纯粹与永恒的向往永远都是一副迷人且危险的致幻剂。

22、五四以来国人一直崇拜希腊民主,甚至崇拜一切希腊事物,这使很多人对希腊民主的缺陷视而不见。事实上,激进民主于前6世纪末兴起以后,雅典精英刻意迎合群众,使后者权力越来越大,不仅几千人聚集在公民大会上以公投的方式选举领导人,以公投方式就军政和外交大事进行表决,而且在民众法庭充当“法官”兼“陪审员”,几百至几千人以公投方式对被告做出生杀予夺的判决。于是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的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伯里克利虽侥幸逃脱了死刑,却仍被控为窃贼并被罚款;指挥阿吉纽西海战大获全胜的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当然还有苏格拉底被判刑处死。尤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不久,主要起诉者之民主派干将美勒托本人也被判极刑,被乱石砸死;八将军被判死刑后(其中六人被执行)仅仅几天,起诉他们的人也被处死。这难免让人想到雅各宾暴政。

23、雅典历史上,有很多人是被起诉以后潜逃,让司法机关抓不到的,普罗泰戈拉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选择主动自我流放。

24、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即伯利克里时代,以及古希腊的衰落时期……

25、古希腊哲学大抵分为三个时期:自然哲学时期(又称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期、后苏格拉底时期。

26、中国的圣人都是以长寿而著称,他们思想学问上没有什么可比性,其地位早就被出生的早晚排好了。唯一可比的就是他们的寿命。孔子七十三岁,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奢侈生活中,寿终正寝。过了一百年,孟子的生活条件还要优越,知道在中国弄个官不容易,也就不肯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到处跑官,果然其寿命得以延长了十一岁,在八十四岁的年龄上无疾而终。这种成果为后人的“福、禄、寿”提供了非常好的典型案例。

27、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统领西方哲学二千多年,以至于有哲学家说:“整个西方哲学就是柏拉图的注脚。”

28、关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亡的具体经过和直接原因,我摘录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的一段较为客观、符合基本解读的简述:

29、他说他的一生是幸福的,没有人会比活得更幸福,因为他真正活过。

30、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而且,苏格拉底并不是唯一一位因其言论而致罪的思想者。伯里克利的妻子阿斯帕西娅本以开妓院为业,但却是一个少有的富有智慧的女性,即连苏格拉底也常常带着弟子拜访她。她也曾被一名喜剧诗人指控对神不敬,只是在伯里克利的百般哀求下才免于治罪。不过也因为此事,雅典人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凡不信神或教授有关宇宙的理论者,都将遭到起诉。另一位同伯里克利相关的人物是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他是伯里克利的老师兼密友,同样受到起诉及被判死刑的威胁,这一次连伯里克利也保不了他,便安排让他匆忙逃离了雅典。 

31、他解释说:我一辈子都在研究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并为维护正义付诸努力,除此之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辩护。

32、尽管任何人可以起诉任何人,但要起诉,总得有个理由。此时,民主派人士胸中的复仇火焰远未熄灭。更糟糕的是,克里提亚、亚西比德等对城邦造成的伤害之大,超过古代希腊任何人,而苏格拉底作为他们的老师,怎么说也难辞其咎。但要直接指挥他参加了寡头派的屠杀行动,说他与克里提亚等人相勾结杀戮民主派,既证据不足,又面临着“宽恕法令”的障碍。得找到一些不像是政治起诉,却又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罪名。既然苏格拉底是哲学家或智术师,有不少新潮“启蒙”言论,“不敬神”不就是一个现成的罪名?但这个罪名还不够给力,还得有尺度更大的罪名。既然克里提亚、卡尔米德和亚西比德等一大批贵族青年追随他,后又对城邦犯下大界,哪怕只是仰慕他的学问,不怎么谈政治,为什么不能说他“败坏青年”?我们并不非因为苏格拉底参与了屠杀民主派才起诉他的。但这样的指控看似绕过了“宽恕法令”,却终究显得牵强。起诉者既不敢把真实动机抖露出来,只好将就使用一个看似间接的罪名。这应该是第一轮投票判他有罪者不占多数的主要原因。

33、其实,孔子生前就喜欢这样的学生,而颜回正是这样的学生,只喜欢拍马,不懂得质疑,脑袋瓜子被教成了一只呆头鹅,终于被教得“短命而死”。这也为中国社会中的人文氛围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因为,孔夫子圣人的中国,不需要民主,也不需要法治,不需要国会,自然不需要能言善辩的国会议员。至今仍然不需要,即使有所谓的人民代表,也只是需要“木讷”,因为他们就是被指定的举手的工具与投票的机器,并不需要演讲,也不需要辩论,因为有圣人早已经“一言以蔽之”了。这不是偶然的。要是苏格拉底与孔子在鲁国相遇,孔圣人也许要杀的人就不是少正卯,而是苏格拉底了。因为孔子杀少正卯的那五条莫须有罪名,强安到少正卯头上多少还有一些勉强,但是如果安在苏格拉底头上,就是十分恰当了。有趣的是,西方哲人被杀,中国圣人杀人。这就是中西文化源头的截然不同的地方。

34、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jcj2004@1com

35、说到底就是,他不怕死,但怕违背自己的意愿逃跑,怕自己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

36、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他人则像傻瓜一样,钻进他事先设置好的一个个圈套里。也许苏格拉底太智慧了,雅典公民大会投票处死了他。这是最早因思想获罪的例子,而且是经过民主的程序处死一个哲学家,这是民主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民主能否保障少数人的权利,民主会不会被庸众利用对付极少数优秀的人。毕竟,历史告诉我们:真理确实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37、时光过了60多年,公元前338年,在离雅典万里之遥的东方秦王国的刑场上,四周武士林立,被行刑的那个人,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车被套上了马匹,一声令下,犯人旋即被五马分尸。此刑为车裂之刑,而被行刑者为秦国丞相商鞅。其实,苏格拉底即使被判了死刑,他有很多机会不死。他可以选择认罪、道歉、请求宽恕;他可以赎买,有人愿意给他出这笔钱,换取生命;他可以逃走,有人已经为他办理了一切。但是,他说:“服从国法,是市民义务。”他做了一个典范的理性民主公民,选择了服从判决,选择了死亡。而从审判过程来看,苏格拉底被民主政权的民主法庭通过公民大会的起诉、辩论和投票表决处死,苏格拉底本人行使了充分的自我辩护权,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十分民主的。因此,苏格拉底是死于“民主”之手。

38、虽然他本人很穷,但是他的朋友、学生们,比如柏拉图、费多等很多都很有钱,也甘愿为好友、老师缴纳罚款。

39、     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殊不知,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四八三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到放逐。据说在投票之时,一不识字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阿里斯泰德大奇,问道,你既不认识这位人物,何以有怨于他?农民答曰:一听到他被称为“公正者”,即感厌恶,因此投票放逐他。希波战争的功臣底米斯托克利成功地导演了萨拉米海战,使希腊盟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免遭波斯人奴役,为此底米斯托克利成为全希腊民族的英雄,以至于在下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他迈入运动场时,全场观众忘了比赛,将目光转向他,向他鼓掌和致敬。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在那个时候,他和斯巴达王宝桑尼阿斯是全希腊最著名的人物。但事隔四年之后,雅典人一样投票放逐了他,随后又欲判处他死刑,致使他被迫逃往死敌波斯王的宫廷。就连民主政治的最伟大领袖伯里克利也难逃厄运,就在同斯巴达的大战爆发不久,他因指挥不力而被革除将军一职,并遭巨额罚款。    

40、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终有一天,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都会走进死亡的怀抱,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41、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42、如果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赢得无罪判决,最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43、苏格拉底的童年是在雅典的黄金时期度过的。伯里克利作为当时的雅典执政官,是雅典的辉煌与盛世的缔造者,因此后人们常把雅典的黄金时期直接叫作为伯里克利时代,从公元前461-公元前429年,历时32年。

44、     法庭上的审判同样不同于现代,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45、他几次参军,悍不畏死,能出色完成长官交代的任务,得到过嘉奖,是英雄人物。

46、公元前4世纪,雅典某个监狱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即将被处死。

47、以我的现状而言,年纪又大,跑得又慢,已经被二者中跑得较慢的死亡追上了,而我的原告虽然身手敏捷,但由于行不义之事而被跑得较快的罪恶追上了。我离开这个法庭的时候将去受死,因为你们已经判我死刑,而他们离开这个法庭的时候,事实本身判明他们堕落的、邪恶的。他们接受他们的判决,就像我接受我判决。”(同上书,第29页。)还说:“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同上书,第30页)最后苏格拉底说:“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同上书,第32页)

48、前415年,雅典民众在亚西比德等人忽悠下通过决议,远征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在并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且伯罗奔尼撒战争还远未结束的情况下,雅典人又发动了另一场规模堪比伯罗奔尼撒战争本身的战争,企图吞并叙拉古及西西里岛其他城邦的土地,掠夺那里的财富,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死亡了几万人,连统帅尼西阿斯和德谟斯提尼也被叙拉古人俘虏处死。此役使雅典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败落。

49、民主派虽比寡头派更仁慈,没有对反对派搞大屠杀,但僭主暴政毕竟发生不久,杀戮的惨景仍历历在目,城邦上空仍飘荡着血腥之气,要他们没有一点报复心,实在太难。寡头派的累累血债并没能真正得到清算,而苏格拉底与寡头派头目的师徒关系又尽人皆知,难以撇清,民主派怎么能不伺机报复?即便无法指控他直接参与了屠杀,也并非找不到其他理由如“败坏青年”等来打击他,并藉以威慑城内外蠢蠢欲动者。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得等人难道不正是被他“败坏”后才给城邦造成了巨大伤害?考虑到寡头派死硬分子此时正在埃留西(雅典远郊的一个小镇)搞还乡团,磨刀霍霍,企图再次杀回雅典变天,民主派就更有理由采取行动了。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是必然的,他是被牺牲的。

50、如今的我们擅长分析并替苏格拉底提出对雅典政制的批评,从我们的角度完善苏格拉底的言论。在我们看来,雅典政制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雅典民主制度的繁荣是建立在对盟友的压迫之上的,公正是对内而非对外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享有政治权利,简单而直接的民主可以被轻易地引向暴民政治,不存在任何机制能够约束暴走的民意野兽,绝对化的民主原则从行政与立法领域渗透到司法乃至军事领域,高额社会福利与参政补贴滋生游手好闲,为政治流氓与民意领袖的活动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得到无数条教训与启示,但这些启示只对生活于开化现代社会的我们才是有意义的。

51、我们应该按照上面的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才算对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审判建立了一个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52、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制度,更准确地说,是死于陪审制。

53、以当时雅典人的眼光来看,从不参与政治的苏格拉底可能是一个怠惰且自私的公民,但我们无法确定雅典民主制度的颠覆在多大程度上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毒化”有关,或许真的如色诺芬所说,亚西比德可能在认识苏格拉底以前就已经是亚西比德了,或许苏格拉底恰巧只是那些反感民主的贵族青年在情感上的共鸣者。“毒害”和“腐化”是一对非常含混但却着实能打动听众的动词,它只关心被指控者与违法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而不是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多少能够理解这种指控的含义,现代国家会通过法律警告我们哪些言论是受到限制的,在公共场合谈论哪种类型的思想是危险的——我们可能会对过多的言论限制而感到不快,但一条限制性法律条文首先是一条明白确定的规则,其次才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国家对于行为者与违法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的基本判断。法制国家惩罚一个言论不当的人,是因为他违反了法律,而不是他可能导致违法行为出现。千百年来多少人为苏格拉底鸣不平的原因之一也在这里:好得罪人的苏格拉底在雅典说了大半辈子招人厌的话,没有人来告诉他应该闭嘴(事实上他也没有违反现行法律),直到他70岁,雅典人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突然把他送上了最高法庭,让民众简单投票决定他是否有罪。明眼人都知道雅典人是在拿苏格拉底撒气,同时也是在给战争的失败找替罪羊,而特立独行的苏格拉底“看起来”就像是个有罪的人。

54、思特里克兰德早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经纪人,17年来,他养家糊口,老实本分,很多人都觉得他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

55、法学界“思想的狐狸”陈虎(陈少文)教授分享注意力短缺时代的阅读和思维心法,对经典法律命题、社会热点问题及刑事司法核心问题进行多元思考。

56、一代圣贤就此消逝,令无数人惋惜不已,后世诸多艺术家都纷纷以戏剧和绘画的形式纪念他,直到今日。

57、     然而,对雅典人来说,这桩案子非但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它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因为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来审判的。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显然是依法提起公诉。在《欧提弗罗篇》(Euthyphro)之首,苏格拉底说他正要到“王者执政官”处应美莱特斯之诉。这位王者执政官是专门负责有关敬神的事务的,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因此需要到彼处备案。至此,案件正式进入审判程序。    

58、他在上层社会的年亲人中发展辩证技能的努力——尤其是对道德习俗、宗教和政治行为的刨根问底的技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但直到雅典与斯巴达交战期间,他的行为才终于被认为是具有明显的、迫在眉睫的危险性的。

59、第二轮的投票,大多数人都投了让苏格拉底死的票。

60、     审判的程序同样复杂而民主。不同于现代,雅典的法庭不设法官,只设主持官,负责组织审判并维持法庭的秩序,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其例为:每年初公民自愿报名竞争当年陪审团成员,而后抽签从自愿者中挑选出六千人,作为当年陪审团成员。如遇有法庭开庭之日,城邦官员事先根据案件大小确定审判每桩案件所需陪审团规模,从五到二千人不等,然后从六千名陪审团成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陪审员总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其运作过程复杂得令人匪夷所思,但用来抽签的石嵌存留至今,又令人不能不信。另外,雅典人之所以发明这套东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贿赂。首先,你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些陪审员会参与审判你的案件。其次,你也不太可能将全部六千名陪审员悉数贿赂。当然,陪审员的众多还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即公民直接而广泛的参与。陪审员每次出席审判,都可得到一小笔报酬,大约能够维持一家人一天的生计。那些较为富有的公民大概是不会为了这点报酬而在法庭上耗度一日的,除非案件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 

61、不过据柏拉图说,苏格拉底并没有拒绝提出自己的量刑方案,而是同意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之前他甚至胆敢提出,应宣布他为城邦英雄,在“普吕坦内昂”里为他供应伙食直至去世。“普吕坦内昂”乃何地?雅典城邦神社大厅,里面燃着长明邦火,至为神圣,能在那里受公家供奉者,不是奥林匹克冠军,就是为保卫城邦立下赫赫战功者。苏格拉底恬不知耻,说他应该在“普吕坦内昂”里享受供奉或英雄待遇。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百个手握生杀大权的群众是可以随便挑衅的吗?之后苏格拉底又说,他愿意支付一米那赎罪金,且只能这么多。一个米那!这不又在羞辱法庭?柏拉图等急忙叫他答应付三十米那,由他们担保付清,但所造成的影响已覆水难收,与之前所说在“普吕坦内昂”享受供奉云云的后果同样严重。凡此种种使法庭上很多人尤其是民主派强硬分子相信,被告简直是在捉弄他们,羞辱他们。很多人本来倾向于中立,现在见他不识好歹,便改变了立场。结果苏格拉底即便表示愿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在第二轮投票中,赞成判死者仍然比第一轮投票判其有罪者多出了八十人,即三百六十人对一百四十人。至此苏格拉底的牺牲几成定局。

6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

63、专制的特征在于集权,商鞅作为战国法家李悝的弟子,以法家理论立国,先以帝道,继之王道说秦孝公,最后定格于非常实用的霸道之术事君,整个秦国严刑峻法,实施连坐,编制户籍,奖励军功,把百姓固定在土地之上,维护秦王的专权。所以,法律在商鞅的治国理念中,更多的是一种愚民驭民的工具,是掌权者手中的利器,没有成为社会公器,更不是一种制度信仰。在这种制度下,个体存在不是自由平等的公民,而是上下服从的臣民,秦王更是凌驾于法律之上。当商鞅面临被告发时,他深知这就是生死抉择。在这种专制的体制下,没有合理的审判和辩护,惟一的选择是背叛自己制定的法律制度,放手一搏,以求一线生机。几千年前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分野,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亦是制度张力的不同方向。专制制度下,法律只不过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而已,个体必然没有任何自由权利可言。民主制度下,若缺乏法律的合理保障和约束,民主也必因缺乏理性被滥用,同样损害个体权利和自由。

64、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雅典。前四〇三至前四〇二年,雅典通过了一项旨在使两派达成和解的法令。僭主暴政被推翻以后,民主派为了维稳,也考虑到斯巴达可能进行军事干涉,决定不搞秋后算账,而是打起了统战牌,跟寡头派达成了一个既往不咎的协定,以“宽恕法令”形式将之固定下来。据此法令,民主派不得对寡头派提出政治起诉,不得追讨被其没收的财产。这意味着,民主派虽然翻了身,但碍于“宽恕法令”,也因斯巴达威胁,却难以申冤。想要报仇雪恨,就得想法儿绕过“宽恕法令”。

65、但是,孔子呢?孔子时代有公共影响,有批判精神的少正卯却被孔子上任司寇七天,便捏造了五条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这一杀便开了中国指鹿为马、颠倒是非黑白、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先河。他自命不凡,说自己“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副装神弄鬼的样子。似乎人只要苟活到了足够的数岁,比如七十岁就能够上达天听,顺乎自然了。其实这只能够是自欺欺人而已。

66、由于希腊民主是一种原始民主,现代专业法庭和职业律师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仅任何公民可起诉任何被认为犯法之人,而且从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可在民众法庭上发言,揭发控告任何个人的违法行为。这意味着,任何手握权力者都受到密切的监督和制约。从权力应当受到制衡这一民主原则看,普通公民监督并约束公职人员以防止其滥用公权,乃天经地义,但在粗陋民主样式的实际操作中,任何担任公职者,无论贤与不肖,随时都可能陷入被动和危险。不仅任何人可以起诉任何人,而且判决结果取决于一个多达五六千人的超大“陪审团”的投票,而非专业律师和法官的理性辩论和协商。

67、苏格拉底唯一有过的公职,就是担任有五百个议员的国家议会议员。但是担任这一职务差点就要了他的性命。因为,雅典与斯巴达在爱琴海上作战,这一仗由雅典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退兵的时候,海上突遇暴风骤雨,因此,未能够及时把战死的将士遗体收集运回。因此,遭受到指控,违背法律程序,没有逐个的审查,而是十位将军集体由国家议会投票裁决。十分不合法律,也不合情理地将十位将军判处了死刑,而苏格拉底是五百议员中唯一反对者,就是这一反对,差点也要了他的性命。

68、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格拉底当时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现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将来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个有利于被告人的表决规则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放弃了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死,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雅典陪审制度。

69、大概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受审。根据记载,他被指控的罪名是:“(1)对城邦崇拜的神不虔敬,而是引入新的陌生的宗教惯例:(2)更有甚者,腐蚀青年。”指控者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70、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此要付出代价,可是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要违背真实的自己而活着,那比死还可怕。

71、苏格拉底拒绝出逃,饮鸠而死,是恪守法律,守法即正义,遵循法律的尊严权威……

72、陶渊明前半生为了生活,在官场进进出出,可是每一次进入官场,总是不开心,在彭泽县任职期间,上级要来视察工作,同僚告诉他,应该穿衣打扮,摆出笑脸,列队欢迎。

73、     或许又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74、当你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回首一生,发现自己活得尽兴,并且还将以这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死亡降临。

75、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无罪辩护,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求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鸠而死……

76、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雅典司法制度中的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77、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处死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这是人类民主历程中第一个冤假错案。给人类的警示是“多数暴政”的可怕。这直接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体现出来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就是:“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同时还告诫世人,人类的犯罪有许多种,但是唯独思想犯是荒谬的,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不能够因学术思想以及言论上的不同而受到惩罚。这次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就是“不信国家的神,而只信自己的神,并且以较弱的论证驳倒较强的论证,从而教坏年青人。”这也为后来西方走上民主法治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78、苏格拉底的态度,在陪审团看来,就是一种挑衅。

79、他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离开,因为他不想见到他们哭哭啼啼,但是在死亡面前,留在他身边的人,还是忍不住落泪。

80、苏格拉底虽然被以不敬国家的神的罪名处死,但是其实他是一个十分虔诚的有神论者。他对自己的生命为神所赐从来深信不疑。虽然耶稣基督差不多五百年之后才降世,但是,苏格拉底确实一直是非常敬畏神灵的。但是,孔子却杜绝了中国人虔诚地拥有自己的神灵。他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他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对神灵明显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这种完全以世俗的实用心态对待神灵的结果,就是,中国人似乎什么都可以信,又什么都可以不信。所谓“信者有,不信则无”,其实是一种越乎寻常的世俗实用心态。这为后来中国历史充斥的暴力争斗,鲜血淋漓,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埋下了深厚的根基。

81、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

82、他改变了哲学的焦点问题,将人们的关注点由解释世界转向解释人类,即“认识你自己”。正如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下来,将她置于人类的城市,将她带到人们的家里,并迫使她问及有关生命和道德以及善恶问题的第一人”。

83、苏格拉底并没有这个想法。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死来揭露雅典法制的野蛮和无知。他根本不是为了遵守雅典的恶法,而恰恰是为了挑战这个恶法,让雅典难堪。以言论自由闻名的雅典居然对一个只有言论而没有任何行为的哲学家起诉和处死,你能说雅典是有言论自由的地方吗?当然不能,这会是雅典将来永远的污点。

84、而且,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合二为也会导致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量刑辩论。因为被告方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定罪问题的论证上,而无法在定罪问题尚无结论的时候,花费更多精力在量刑辩论上。在有限的庭审时限内,律师必须在无罪辩护和量刑辩护中进行选择,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85、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86、有位做临终关怀的医生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死亡,都比面对生活更加平静。

87、那么,苏格拉底又为什么要一心求死呢?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雅典实行民主制,用抽签的方式选择领导人。而苏格拉底痛恨让那些没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的席位的雅典的民主体制,他坚决主张必须要让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做相关的事情。这个道理,就像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才能做法官,必须考取驾照才能开车一样天经地义。

88、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不断刺激陪审团。他居然建议陪审团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他刑满释放之后,在他的余生之中,每天都要在市政厅为他供食。于是陪审团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即便那些本来同情他的人也临阵倒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苏格拉底简介英文翻译(24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