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67句精选句子)
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1、第人是可以为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坏掉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2、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主要围绕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品级层次、人性种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代表性的人性善恶理论、人性品级理论、两种人性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牢固基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
3、现代教育体系其实就是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的学科教育形成了我们逐渐积累的学识。我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也仅仅成为了众多学科之一而已。(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4、但对孟子的人性论的理解,还需结合他的命来进行,孟子认为口目耳鼻等肉体的自然欲求也可称之为性,但君子将其称为命,不认为是性。
5、“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
6、中华传统文化有三座大山:儒家、道家、禅宗。(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7、综上,孟子将仁义礼智由个人层面进而推行至王道之政,将个人道德理想下放到国家政治治理、社会生活上,是其提出性善论的最终目的。性善论的局限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的外界环境自然是指人和人类社会本身,因为自然界是没有善恶观的。但是,我们再往下追问的话,那么,这外界环境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8、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明确论述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人的本性善良,就像水自然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一样。荀子的性恶论同为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却有不同见解。荀子生于战国末期,那是一个战乱不断、人人利欲熏心的年代。所以针对人性,他提出了相反的探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行都是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得来。
9、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指出爱父母兄弟是人的良知良能。人有爱人的本能故人性本善。
10、他首先论证了人具有善的本性,有向善、行善的能力,君王既然要统治善民则必须施仁政。
11、作为普通人而言,善恶都是随时转换的,一种是本身的界限,不喜欢作恶,不能有恶的念头,否则良心上过不去。还有一种就是感觉到作恶的后果不敢作恶,害怕结果害怕承受不了。算是一种敬畏吧。大多数善恶同在,有时善有时恶。有的是本能有的是思考的结果。
12、“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13、在孟子看来,人性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果能不断存养,那么善心就会被时时滋润,也就不会被遮蔽,进而能继续向外辐射,影响他人;反之亦然,如果不能加以存养,只知取用,甚至放其心被环境所污染,到最后,人的善心也只能被遮蔽而外显于恶了。
14、孟子还把人性本善认为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为,动物跟人一样都是具备自主能力的生命个体,抓住根本属性的差异,才能证明人之所以为人。
15、人的本性是,饿了就要吃饱,冷了就要取暖,累了就要休息。
16、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7、善恶本来就不矛盾,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有许多的善恶,美丑,黑白,真假…这些组成的。就像白天黑夜一样,人心也是如此,或许这个时间是善的,或许别的时间是恶的。都是相互转换的。不过有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些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本性如此。有些人天生就是邪恶的不会是遗传吧?
18、故只能说人性予生具来是自私的,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习相近,性乃迁而来的(包括从母体胎感习来)
19、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语见孟子告子上。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亦善亦恶论。
20、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曰:“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21、荀子是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先秦 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思想。
22、“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
23、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24、从人的共性出发进行推论,指出理义是心之所同好。人性本善是因为人有好理义的自然倾向。
25、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26、在孟子性善论中,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差别其实也就只有一点点而已,有些人没有保留这些差别,但具备君子人格的人会很好的保留这种差别。这个根本差别就是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而禽兽则没有这种善的特质和能力。
27、何谓人性?人性就是一个人作为自主个体与生俱来的属性。孟子认为,人从一生下来就具备性善的属性。那么,什么叫性善?孟子曰:
28、家庭成员之间官司不断,陌生人之间的欺诈行为更是屡禁不止。再加上媒体的影响。我这里谈的媒体影响倒不是指媒体的有意导向。
29、凡是人们想要去行善,就是由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原本是浅薄的则希望变成深厚的;丑恶的则希望变成美好的;狭窄的则希望变成广阔的;贫穷的则希望变成富有的;卑贱的则希望变成高贵的。
30、以此类推,人性本善,之所以有人行恶,都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孟子认为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是保证善性不可忽视的行为。
31、西方用宗教解释了人性的恶,他们认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诞生了人性的恶。孟子是天命论的追随者,所以他不可能把恶的根源归于上天,可他又没有从哲学角度进行论证,于是,孟子认为的恶便成为了无源之水。
32、这里面首先明确“人性本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狼、人和蚊子之间无法谈善恶的问题,否则就是一个悖论,比如人善待蚊子,就伤害自己的朋友和周围其他人,这不能叫“善”。“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维护同类或者同类整体的利益。
33、“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34、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四端”“扩而充之”以至性善臻于完备。
35、人的本性,因贪图利益就不推辞谦让;因忌妒憎恨就不忠诚信实;因喜好声色就不讲就礼义文理。
36、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性无善恶论。
37、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38、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39、或许先贤们所说的人性,是指天性吧?即人在成为细胞之前,还是分子,原子,原子核乃至夸克等等之前的什么克便携带而来的(或者这就是"道"所说的无中生有~它看不见,摸不着,若无!但其实却早已存在!也就是佛说的空!同时也就是前世今生的因果之缘…薛定谔的猫理论也只是据"道"学说,和佛学的出相入相而来而已)
40、毕竟孟子被后人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地位和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性本善的观点占据了正统地位,
41、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42、第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43、以本心论本性,以人皆有四端论证人皆有善的本性。
44、根据物质不变定律…人死后只不过是作了分子分离于宇宙万物之中,而这些分子又经过空气,物质等等让活人吸叫转化后成为精子,卵子结合重组成人…
45、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孟子认为性善是人人都有且与生俱来,它需要时时存养,才能保持善性并影响他人向善。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目的,性善论也不例外。春秋乱世下,儒家作为“士精神”的捍卫者与践行者,要把政治理想付诸实践,就必须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孟子探究人的思想本源之后提出了“性善论”,为其施仁政、行王道提供了理论支撑。
46、人的本性,由于一生下来便脱离了它原有的质朴,脱离了它原有的资质,所以就一定会丧失那善良的本性。
47、孟子 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孟 子学说的出发点,认为“人性本善”;
48、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路径也有所差异。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实验,学习过程注重一步一步推导、循序渐进。而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的是生命情感,自古都是先把典籍背下来,再到生活中慢慢体会感悟。但在我们现代人眼里,文言文已经与日常对话相去甚远。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就有一道门槛。
49、西方世界对人性的认识与荀子的性恶论不谋而合。这种认识源自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广的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是传达福音,认为世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皆需上帝的救赎,才能得到永生。
50、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以“仁”为核心;
51、《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52、既然人性本善,那为什么这世间还会出现恶人、坏人呢?他们的善呢?对于这个问题,孟子在《孟子•告子上》当中有详细的论述。
53、《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54、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55、这句话虽广为人知,其实它并不是一句真理定论。对于人的初生到底是善是恶,长久以来已有很多争论。有趣的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是由儒家的学者提出的。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曾劝导滕国太子滕文公,希望他能做尧舜那样的圣人。这话一说出来,滕文公没什么信心,觉得把自己和尧舜那样的圣人相提并论十分惶恐。
56、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57、我指的是在信息时代大众对媒体曝光信息的接收能力更加便捷,而大众的关注度也在影响着事件的传播。秉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以及人心的恐惧情绪,负面事件的影响更大更长久,而正面事件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也更短暂。
58、这句话的意思: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59、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中国大众普遍缺少凝聚的精神价值。因为中华民族在广泛意义上,是个没有宗教的民族。随着传统文化的淡漠,大众没有精神指引,外在体现就是社会上逐渐暴露出来的“信任缺失”。
60、他说,人们种地所用的麦种是一样的,可是到最后收成为什么不同呢?那是因为外在原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质量,雨水的多,还有农民对土地的管理方法,这些原因都会对收成有影响。孟子还讲了牛山的故事,他说,齐国的牛山上树木原本长的很好,但人们天天去上山砍树,把树木砍完了,所以牛山看起来光秃秃的。所以,你总不能认为牛山本来就是光秃秃的吧。
61、论证人性本善是其情可以为善,非谓善是现成的。同时指出恶的原因是后天影响,不能尽其才的缘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62、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63、其次明确“人性本善”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或者社会的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有争议的。比如当两个国家打仗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老百姓相互接触就很危险,当国家层面是一种比较友好的交流的状态,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才会相对安全一些。
6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讲了一个故事——“孺子将掉于井”。他说,如果一个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那么,每一个看见的人都会有恐惧和同情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会尽力想办法救助这个小孩。之所以如此,绝不是因为和小孩的父母是朋友,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这种恐惧和同情心和由此产生的救助行动不仅是先天性的,而且与功利无关。
65、试想一下,如果依着荀子的性恶论主张,道家思想还能成立吗?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66、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