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24句精选句子)
歇后语的由来
1、冀州的竹林寺—-天上见啦。竹林寺,传为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所建,在冀州镇北关村村东北1里地处。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和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两度重修。该寺又称为“悬空寺”,于1963年被洪水冲毁。清乾隆十七年所刻碑记云:冀为古郡,寺庙“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为首焉。”现在,在冀州有一处古竹林寺遗址和一处新仿建的竹林寺旅游景点。因为,民间多年来广泛流传着竹林寺升天的故事,所以,有“冀州的竹林寺---天上见啦”的歇后语。古时候,在茂密竹林中的竹林寺,住着一位老禅师,俗称老和尚。老和尚带着叫碧空的徒弟。老和尚和碧空相依为命,诵经修道,普渡众生。一天,老和尚和小碧空在一片杂草丛内,见地面上露着六片人参叶子。俩人拿来工具往下刨,在离地面3尺之下,发现了一棵好大个的人参,师徒二人掘出之后,高高兴兴地抱回了寺院。(歇后语的由来)。
2、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
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4、据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5、 从此以后,张飞就天天一人坐在房里苦练穿针本领,性格也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安静起来了。使他一生养成了“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的可贵品质。
6、 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7、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8、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9、臭弹方言,坏子弹或炮弹。指有苦衷,而说不出话来。
10、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1、所以在香山每逢有人说古道今、高谈阔论的时候,就说是:
12、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13、 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14、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15、▶天气|弱冷空气明天来袭!新兴人的长衣长裤准备好了吗?
16、这种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甚至连唐昭宗也总是听到下人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可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很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做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则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的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下来。
17、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王熙凤)
18、根据野史记载,当这姐妹俩过门后,舜的仆人不好办了,舜讨几个老婆没关系,但姓总得不一样呀!仆人可以叫他们马奶奶,王奶奶,刘奶奶什么的,但人家姐妹都姓尧.可怎么办哟?更为难的是晚上,若舜帝爷说:今晚在尧奶奶房里过夜,这红灯笼到底应该挂在那个尧奶奶门口呢?挂错了灯笼,影响舜帝爷的情绪可不得了!于是大管家就向舜帝爷反映了一下,舜帝爷就说,娥皇就叫尧奶奶,女英叫二奶吧.这就是“二奶”一词的由来.
19、人们看了都说:这是曹雪芹用双勾法写的大字,别人谁也不行!
20、赤壁大战时,周瑜见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暗暗怀恨在心,就叫诸葛亮三天以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这个机会杀掉他。 诸葛亮就想出了草船借箭的办法。他叫三个随从把二十只小船两边插上草把子,围上青布幔子,说是到时候自有妙用。 三个随从照诸葛亮的吩咐安置妥贴了,回来禀报说:“军师真会想心事!莫不是要把这些草把子船划到曹军水寨去逗引他们入箭么?”又说:“这个主意好是好,不过,要想受箭就得把船划到水寨近处,万一他们看出了破绽,只见布幔不见人,就不会再上你老家的圈套了。” “呃,倒也说得有道理啊,你们都是眼眨眉毛动的角色,想出了什么高招儿啊?” “我们都是皮匠鞋匠出身,刚才想了法子,保险能瞒过曹兵。” 诸葛亮同意了他们的计策,并且说:“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第三天,趁着江上起了雾,诸葛亮带人驾起这二十只小船,到对岸擂鼓呐喊,威武得很。岸上曹军也不晓得江东来了多少战船,隐隐约约看见船上站着人,认为江东大军就要攻上军,只顾朝喊声处放箭。一会船上的鼓声更响、响声更猛,曹失又万箭齐发,射向小船。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借”来了三十万多支狼牙箭。 原来三个皮匠做了一批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身披甲,像活人一样。因此,使敌人中计。这件事在老百姓中一直流传着,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说的这事儿。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个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招,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叫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
21、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22、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23、歇后语也叫 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 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 熟语包括 成语、 谚语、 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