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62句精选句子)
道德经感悟
1、1965年在《北京师范学院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的调查报告》的批示
2、若能脱俗,即为超脱(佛教术语)。即夫唯不争,故无尤,故为天下贵。
3、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4、(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道德经感悟)。
5、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6、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7、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8、问题:天地不仁和“无”有什么关系,万物被当做刍狗和“有”有什么关系?
9、我明白《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个体修行之道,即修身养性之道;“德”不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或德性,而且是实践者应有的特殊世界观、方法论和处世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他们能结合成一个,他们将成功的“栽培”。
10、杜甫该是领悟到了,在他后半生的颠沛流离中,有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之句。
11、连四句古诗为题记。其文法取之王静安《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12、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13、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14、(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15、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八十一章》
17、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一切万有的本源。道包括显象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和未显象的世界,为了便于交流和沟通,我们把显象的事物给冠以各种名号,尽管这些名号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但名号终究是名号,与道的本源还是相差甚远。道是如何生万物的,《易经》里阐释得很好,“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一”指的是太极,”二”指的是两仪(也就是阴和阳),阴阳的相交、激荡,然后才有天地万物,于是才有了林林总总的宏观世界,才有了人类社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也得遵道而行。
18、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心,修身,修省,修己,佛说:修行是走一条路,一条通往我们内心最深远处的路。而在这条路的尽头,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修行的内涵很广,放下、隐忍、坚持、包容、淡定、超脱、感恩……每一样都需要你坦然接受,痛苦历练,然后寂然欢喜。
19、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20、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21、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2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23、他治理国家往往表现出浑噩质朴的特征,对于注目而视、倾耳而听,用聪明才智为老百姓办实事,圣人能回归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这就是本章所说的圣人。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25、动作为衣养(及物动词)、欲(不及物动词)、不为。万物为动作的承受者。
26、从几个例子看来,不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得重复三个过程,一是普通人难免要犯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三是改正错误;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华,从一条平庸的毛毛虫羽化成靓丽的蝴蝶!《道德经》读后感8《道德经》的名字耳熟能详,它是一部国学经典,然而晦涩难懂,从来没有勇气去翻阅。有幸在刘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这部经典,感受了它的深奥,它的魅力。老子写的这部《道德经》不仅是自然经,治国经,做人经,也是哲学经,心理经。寥寥五千字却能够涵盖人世间的各个层面,真是太神奇了!初学略有浅薄的感悟。
27、阴阳之说时之久已,从字面上面理解凡事带阳的都是大家所认可的,带阴的都是让大家嗤之以鼻的,其实不然无阴何来阳,但是说到双休那当然是难上加难,从身体而言,好多人火气大不一定就是阳过了,很多时候都是阴亏了,简单的说如果是有对照的身体器官那必然会出现阴阳的问题的,成对的好理解,肾,肺,这类的,性格也是一样的,因为所有对外的反应的东西既然都是五脏六腑所导致的,那么排泄瘴气尤为重要,何为顶气伤阴的表现呢,很多人说这个人有格局,那都不是事,沮丧,郁结,郁闷,嫉妒,这些情绪就是最大的伤身的让人出现大面积阴亏的情绪,如何去除这些情绪呢,大家很多选择了所谓的放纵啥的,其实自然已经给了大家最好的方式来去除损阴之气,那就是放下之心,既然都放下了表现是什么呢,真正意义上的后悔,难过,尽情的去难过,去大声的哭出来,哭过去以后会有很多的感觉不自然的就流失掉了,那些就是伤身体的东西,试问这些过往中谁人敢释放,世上良医本无人,他人造化伤己身,医德本无万全事,修身定命在个人。
28、但是,我们再完成自己的一生的同时,理应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29、仁慈的人,在大义面前才会勇敢,小人只是内强中干,色厉内荏;俭朴淡泊,才能心胸广阔;不骄不满,不敢为天下先,将来才会成为大器。
30、天法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31、上善若水,因其处众人之所恶,泽被万物而不唯不争,故无忧。
32、老子说:“圣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这是一种教导。”一切事情都是在没有开始的情况下完成的,都是在不存在的情况下诞生的,都是徒劳无功的,都是在没有生活的情况下完成的。”
33、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34、《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
35、地址:北京南中轴路甲8号福音红木文化博物馆
36、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则能“修道”成功。
37、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38、无和有之间是对立的,矛盾的。当你领悟到无的同时,你也就领悟到了有。
39、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40、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人的健康百分之七十靠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良好的心态对人的事业、身体、生活、人脉打造都是一种绝好的支撑。
41、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10《道德经》的名字耳熟能详,它是一部国学经典,然而晦涩难懂,从来没有勇气去翻阅。有幸在刘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这部经典,感受了它的深奥,它的魅力。老子写的这部《道德经》不仅是自然经,治国经,做人经,也是哲学经,心理经。寥寥五千字却能够涵盖人世间的各个层面,真是太神奇了!初学略有浅薄的感悟。
42、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43、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44、有一物,先于天地生(不可言说,暂且称原初为混沌)。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之为道吧。我找不到如何去形容它的词语,强说其为大。大有什么样的特点:它逝去(具有时间的概念),同时它还远去(空间的概念)。于是又反(此乃返璞,所谓周行而不殆)。
45、一定要按规律做事。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目标,修炼内心的定力,朝着我们的目标“守静笃”。当我们忘记自我,深入研究自然之道、做人之道和育人之道时,“致虚极,守静笃”,内心会无比安宁,我们就不再担心别人的评价,不会担心事情的结果,按照大道的要求,向着心中的目标全力以赴。
46、小是有了大才出来的,你只有发现了大的同时才察觉了小的存在。这一对范畴是同时出现,没有先后顺序的。
47、老子站在天地的视角,以一颗悲悯之心来劝慰芸芸众生,这是一种何等的格局!
48、人不能浮躁,心态要平和,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己。“致虚极”,让我们的内心达到极度的虚旷,让我们的心灵就像天籁一样极其地安宁,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无穷的力量;“守静笃”,一是要守住自己内心的寂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假如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了自己,你的心态就不会平和,二是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身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生命、自然的理解,要把自己的生命、躯体看得无比神圣,千万不要失去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我们又要忘记自己,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是非巧拙,自己的成功失败。一个“小我”的境界是会限制一个人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当我们闭上双眼,把自己变成一颗星星在寂静浩瀚的宇宙中漂浮,变成一片雪花在山顶上沉思,变成一株小草在草原上摇曳的时候,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功名利禄的牵绊,把自己融入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是你,你就是自然,当你的灵魂和肉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拥有了“道”的力量,你就会变的无比强大,就将无往而不胜,最终成就一个大的自我。
49、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50、一般的励志文章,一般都是通过某人的成功反推过程:比如某某人成功了,就是他努力的结果;你没成功,就是因为你没有努力。至于该怎么努力,你仍然是一头雾水,而且对比一下他人的成功,你的自信心还会大受打击。
51、生活本来没有那么沉重,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作茧自缚,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
52、 安于喧嚣闹市,忍于挑拨是非,学于德高之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比海更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的是人的心灵,弃了烦恼,忧愁,人才会快乐,淡了名利,人才会懂得人生。
53、世界少了谁都不会不转,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影响了世界,影响了历史,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5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55、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属于你的你争不来,属于你的别人争不去。不与人无争,就是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战胜自己,主动成长,全力发展。人生的目的不是与人竞争,而是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当你忘记自己,不与人争,把自己融入自然,承借自然力量发展自己,成就一个大的自我时,谁还能与你竞争?要有自知之明,与人要和合,不要总是夸耀自己,更不要一味表现自我而贬损别人,不善不合违背规律,它会让你的心情灰暗,让你失去人缘。佛的面容为什么那么舒展、安详?因为他不与人争,不坑人、不害人,心底非常坦然。现在有种说法,利人利己的事多做,损人利己的事少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做,作为教师,我们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更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这符合我追求的学校文化,也符合人生之道。
56、《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篇)相关文章:
57、点评:诚实可信的话,用不着去刻意装饰;美好动听的言语,往往都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往往不是什么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未必就有智慧。
58、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59、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60、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61、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洁;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平静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态,穿行在崎岖的土地之间,从不与人争高下,只默默地,悠闲地开垦出生命之园,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谣。它没有虚名浮利,只懂得宁静致远,悠悠地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