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53句精选句子)

2023-07-26 09:55:16

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1、所以“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就被人们写成了“芝士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2、再者,从知识的分类来看,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书本知识(间接知识)和实践知识(直接知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多是书本知识,缺乏的是实践知识。重书本知识而轻实践知识,这将导致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走出校门后必然“高分低能”、百无一用,何谈创造美好的未来?

3、这句话一般都用来鼓励人好好学习、多读书,或者用来称赞某人读书多,做出较好的成果。既可以是鼓励他人的经典语录,也可以用来称赞他人。

4、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的确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过去我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培根只强调感性认识,而对理性认识完全忽视,事实并非如此。

5、唯理论肇始于欧洲大陆,那里的哲学家们从经院哲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喜欢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习惯于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这导致他们走上了一条与英国人相反的求知道路。

6、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备真理性知识的第一个要求,普遍必然性。这就是经验论归纳法遭遇到的理论困境,因为经验是有限的,人的观察是有限的,无法穷尽所有。但它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不断扩展和更新知识内容。

7、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套文化系统。知识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到的,其内涵比数据、信息要更广、更深、更丰富。

8、知识越少越准确,知识越多,疑惑也就越多。(歌德)

9、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句名人名言,被很多大中小学刷在墙上、立在操场边、印在海报里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背过名人名言的你当然能立刻回答:是弗朗西斯·培根说的。我们把它当成激励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一句口号,现实中这两句名言也确实经常会结伴出现在标语中。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培根说这句话是什么语境?培根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10、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11、然而,问题恰恰在于,如何确定唯理论的前提本身是正确的。唯理论者们回答说,那些前提是天赋的,是不证自明的。这一说法有强词夺理之嫌。比如:大前提,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任何星球都围绕地球转;小前提,太阳是宇宙中的星球;结论,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前提错误,引发的结论错误。在地心说时代,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被当作公理,不证自明。

12、(c)隐性知识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知识分享的过程。

13、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4、Well,让骐老师来告诉大家如何改变世界。Oh,Actually,其实只要改变一点点,比如,从改善白马小孩们的生活条件开始,改善一个孩子的,其实,就已经改变了他的世界。嗯哼,魔都小分队是不是智慧的化身呢!

15、一百年后,康德在提出革命性的先验哲学时,也许受到“洞穴幻象”的启发。康德认为,所有知识始于经验,这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所有知识都是由主体赋予形式,就好像不同的人戴着不同的眼镜看到不同的世界一样。

16、除了《新工具》,培根还有一本书名叫《新大西岛》,这是一本当时的科幻小说,描绘了借助新工具,人类将要生活于其中的新社会,里面的很多大胆设想早已成为现实,如植物的嫁接、高倍望远镜、精密显微镜、水下航行的船只、远程攻击性武器等。

17、除了上述格言,《培根论说文集》亦广为读者知晓和喜爱。这本书充分表述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现象的深刻感悟与精辟见解,展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文字魅力。这些文章博采众长,包含了当时名家的各种特性,词藻富丽,言简意赅,趣味隽永,机锋警锐,典雅从容。从问世之日起,这本书就大受欢迎。此书初版只有十篇文章,第二版增加到三十八篇,定稿版五十八篇。奥利芬特·斯米顿称赞这本书是少数的“世界书”之这种书不是为一国而作,乃是为万国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作,而是为一切时代而作。

18、培根十分重视科学的实验与方法,告诉我们“首先点燃蜡烛,然后借烛光照明道路”。他在《新工具》中着重阐述了科学归纳法,指出归纳法是从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的妥当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正确思维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他主张从事科学工作,既不应该像蜘蛛只顾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只会采集与使用,而必须像蜜蜂那样,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进行整理消化,从而酿出甘甜的蜜。培根的这些观点是极富创见的,但他注重归纳法而轻视演绎法,对当时最新科学成果也关注不够,故而他的哲学有许多地方欠圆满。尽管如此,罗素仍称赞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在哲学史上占有永久不倒的地位。

19、人们一旦接纳某种观点就会生拉硬拽地找到其他一切可能的东西来支撑这种观点,即便有更多的、更有分量的相反证据摆在面前也会被忽略。为了说清楚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培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教堂看画,画中是一些因祈祷神保佑船只安全而生还的人。身边的人问他是否相信了神的威力,他反问道,“那些祈祷后仍被淹死的人又在哪儿呢?”

20、《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

21、有个商人,听说这件事情,找到这户人家重金买下了这个药方,然后拿着这个药方,去献给吴王。这时适逢隆冬,越国来侵犯吴国的边境,吴王任用这个商人为将,随吴军与越军展开水战。有了不龟手药膏,吴国士兵战斗力倍增,大败越国。吴王大喜,割地赏赐了这个商人。同样是一个不龟手的药方,发明它的人只不过用它漂洗棉絮;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巧妙运用的人,拿它可以打胜仗、裂土封侯。我们看,究竟是哪种人将知识转化成了更大的力量呢?

22、在文艺复兴之前,经院哲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很多经院哲学家坐而论道,脱离实际,把古人的思想成果变成束缚学术进步的教条。对此,培根意欲挠曲枉直。在《新工具》序言中,他谈道自己“要为理解力开拓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乃是古人所未曾行走、所未曾知道的”,也就是说,他要在新的起点上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23、父亲没有留下多少钱财,让习惯锦衣玉食的培根很快陷入困境。他曾向当时的执政者求官,结果毫无音讯。于是他进入格雷公会攻读法律,1582年被认可为律师。次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其后又连任了好几届。尽管议员没有报酬,但借此平台发表演说,展现雄辩的口才,让他踌躇满志。1589年他获得了御前会议秘书的候补权,等候多年后,他才正式补上这个职位。在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培根无疑是一个失意者。詹姆斯国王即位后,培根终于时来运转,仕途一帆风顺。他于1603年受封为爵士,次年又当上国王的法律顾问,1607年出任副检察长,1613年晋升为总检察长,1617年成为掌玺大臣,次年又任大法官并受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晋封奥尔本斯子爵。

24、(b)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具有有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

25、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

26、例如:40人参加,当天走路总步数400000步,捐款总额400000乘以0.02元=8000元,每人捐款金额是8000除以40=200元(即每人捐款200元)

27、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8、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和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其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而已”,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29、先生说:“佛教也有去虚妄,求正见。般若就是智慧知识。和培根很有共通点。在爱智者和求智者的眼中,智慧的力量高于一切。若有机会在赫拉、雅典娜、维纳斯之间做选择,没啥好犹豫的,肯定选雅典娜。”

30、通过“归纳-演绎法”,弗兰西斯·培根天才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运用这种动态的求知方法,人们获得了新的知识,不仅有效地帮助人类改善生活,还描绘出了一幅积极进步的历史发展图景。

31、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哲学家们沿着各自的道路走啊走,最终都发现自己陷入到了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之中,无法让自己追求到的知识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32、唯理论从公理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论体系。公理本身被认定为不证自明的天赋观念,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原理,如几何学的基本命题。那么,以确凿无疑的公理出发,通过确凿无疑的逻辑演绎,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确凿无疑的。比如亚里士多德经典的三段论:大前提,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只要前提是正确的,唯理论通过演绎法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正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

33、唯理论还隐含着另一个难题,通过演绎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无法更新拓展出新的内容,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了前提之中,无法拓展和更新。也就是说,唯理论获得的知识不具备真理性知识的第二个要求,开放性。

34、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中讲过一个故事可以为培根的部族幻象做个注脚:为除鼠患养猫的一位和善老奶奶在田鼠的眼中必定和一个养老虎的巫婆一样可憎,在“田鼠安全联盟大会”上,她会被奋力声讨。

35、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如果把“知识就是力量”奉为永恒的真理,势必会将知识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学富五车、才满八斗”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从而偏离了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上课学知识,活动赛知识,考试考知识,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时下,一些超级中学之所以引发教育人的批评原因就在此。

36、此观点强调知识与背景,以及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他在《创造知识的企业》区分两种知识形式: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

37、正当春风得意之时,培根却摊上了大事。1621年,国会指控大法官培根收受贿赂。培根承认受贿属实,但申辩说自己坚持依法办案,不因为得了谁的好处就偏袒谁。最终,他被判有罪,处罚金四万镑,被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不得接近宫廷,不得再任官职。虽然几天后,罚金和监禁皆被国王豁免,但培根从此淡出政坛。当时英国官场贿赂盛行,几乎每个法官都接受馈赠,甚至原被告双方的都收。所以,培根说自己“沾染了时代的恶习”,“犯下这种罪的不仅是我,而且是这个时代”。此外,他还意识到此案背后的特别意义,故而告诫詹姆斯:“现在打击你的大法官的人,恐怕将来也会打击你的王冠。”后世学者认为,培根其实是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牺牲品。不管怎么说,培根未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至少是一个污点。不过,培根被迫放弃官场生活,此后潜心著书立说,也算是坏事变为好事。

38、要从信仰氛围浓郁的文化环境中走出来,需要借助某种与信仰相反的力量,这就是怀疑。怀疑,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工具,首先要摧毁旧的形而上学,才能重建新的知识论大厦,正所谓不破不立。无论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还是以笛卡儿为先导的欧洲大陆“唯理论”,都举起了“怀疑”这把铁榔头,一锤锤砸向经院哲学的铜墙铁壁,砸开了大豁口。

39、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ViscountSt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40、罗吉尔·培根是个不幸的天才,他的不幸在于他有着远超于他所处时代的超前思想,比同时代人更早地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的价值。两百年后,他得到了应有的声誉,15世纪成为母校牛津大学的骄傲。

41、记载培根幼年时期生活学习的文献不多。培根幼时接受语言、圣经和神学教育后在1573年,年仅12岁的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大学中的学习使他对传统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42、值得一提的是,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幻象学说”并不是批判人类固有偏见的源头,我们还可以向上追溯到13世纪的罗吉尔·培根。罗吉尔提出人类认识真理有四个主要障碍,包括:迷信脆弱且不恰当的权威;长久的习俗;无知民众的意见;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43、如何像蜜蜂那样,将经验与理性结合起来运用,获得新的知识呢?培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单纯归纳法,也不同于单纯演绎法的“归纳-演绎法”。

44、本月,我们共筹得善款人民币11734元,共计59位爱心人士热情参与,感恩并随喜各位的功德!因果绝不虚耗,这份慈悲必将在功德之海中绽开莲花!

45、因为这些名言印在了课本上,是名人伟人留下的,又要求背诵,孩子们就会在潜意识里把这些话当成真理。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家长们在家里,有没有带着孩子们一起分析和思考,每一句名人名言是否真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呢?它被创作者说出来的背景和语境是什么?有没有其适用的领域和不适用的领域?有没有其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当我们引用它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驳斥别人的理论时,需要注意什么?做这些思考,比简单地背诵名人名言要重要得多。

46、“归纳-演绎法”获得的结论是开放性的,研究过程可以是一个无止境的螺旋。它有可能在未来的观察中被证实,或被证伪。如果眼下仍没有被证伪,我们就接受它的正确性,直至相反的证据出现;如果被证伪,那就抛弃它或完善它。若要完善它,则又可以开启新一轮归纳-演绎法的探索。就这样,向真理性的知识步步靠近。

47、我联想到了一位比培根早得多的中国老爷子讲的一个故事。《庄子》这部书中有个段子叫“不龟手之药”:宋国一户穷人家有一个祖传秘方,会做一种不龟手的药膏。冬天手上冻裂了口子,拿这个药膏一抹就好了。这家人世世代代靠给人漂洗棉絮为生,到了冬天别家都手背龟裂干不了,就他们家干得欢,因此日子比同行好一点点。

48、以上插画皆来自久保雅子(MasakoKubo),其作品色调清新,线条简洁,富有张力。

49、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50、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

51、培根许多著作以拉丁文写成,精短隽永。英国大诗人雪莱说:“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与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52、市场幻象,是人们通过彼此交往和彼此联系形成的,犹如在市场上交换商品做买卖。由于交往要通过言语,而语言在使用和理解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就会造成理解障碍,甚至混淆试听,将人们引入歧途,引入无数空洞的争论和无聊的空想之中。市场幻象不仅针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还针对经院哲学对概念的滥用混淆人的思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埋汰人的话语(4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