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怎么读(56句精选句子)
荀子怎么读
1、(6) 通“昊”。广大的样子 (vast)
2、《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3、凡立言总带有几分时代色彩,故孟子贵“知人论世”。荀子生今两千余年前,其言有专为当时之社会而发者,自当分别观之,不可盲从以责效于今日,但亦不可以今日眼光绳之,遂抹杀其在当日之价值也。至于其学说之含有永久性者——即并非对于时代问题而发言者,则无论何时,皆可以咨其严刻之评骘也。
4、 亦作“ 皋繇 ”。亦作“皐陶”。亦作“皋繇”。鼓的木框。皋,通“ 鼛 ”。
5、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6、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史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7、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 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9、读荀子有两种目的,第为修养应用;第为学术的研究。
10、(形声。从艸,旬声。本义:传说中的草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草。如:荀草(传说中的香草。据说服之可以美容色)
11、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邯郸荀子而建。
12、wú cháng zhōng rìérsī,yǐbùrúxūyúzhī suǒ xuéyě。
13、númǎshí jià,gōng zài bú shě。qièér shě zhī,xiǔ mùbú zhé,qièér bùshě,jīn shí kě lòu。
14、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15、《荀子》书多古训,其语法亦多与近代文不同,且脱误之字颇不少,故有时非藉注释不能了解。旧注惟唐杨倞一家。前清乾嘉以降,校释者复数家。最先者为谢墉、卢文弨合校本,浙刻《二十二子》所采是也。次则郝懿行之《荀子补注》,王念孙之《读荀子杂志》,俞樾之《荀子平议》。自有此诸书,而《荀子》始可读矣。近人王先谦裒诸家所释,间下己意,为《荀子集解》,现行《荀子》注释无出其右读者宜置一本也。
16、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7、其次,阅读《荀子》,需要将具体问题的研究与时代的共同课题的把握相结合,这一点涉及到对《荀子》一书的问题意识的了解。元代刘埙在《隐居通议》中说“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所谓问题意识,即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眼目”。那么,荀书的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说起《荀子》,人们最容易想到其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差异,或谓一者重礼,一者重仁等,这种想法当然合乎情理也有理论意义。不过,孟荀皆面对着天下大乱、重建秩序的共同课题,因此,如何将具体论点之“异”与时代课题之“同”结合起来,便更容易读出荀子思想的用心与特色。事实上,孟荀之异虽然表现在各种具体的观点上,但其问题意识却是从如何化解秩序重整的时代课题中引申出来的。换言之,对同一课题的疏解,孟荀之异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方法之异。如此看来,性善、性恶,言仁、言礼等,并不是孟荀的问题意识,孟荀的问题意识乃是治道的实现问题。例如,孟子对重建政治秩序的思考完全取资于个人自足的内在仁心,所谓“举斯心加诸彼”而天下可运于掌;荀子则着眼于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欲多而物寡”及其所必然导致的“争、乱、穷”的特殊状况,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孟子藉道德天性以重建秩序的主张,坚持以客观化的“礼”为架构来整顿政治秩序。但孟子言仁,荀子言礼,人们却常常将仁与礼皆作为道德概念来理解,这不是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不过,孟子的仁固然是一道德哲学的概念,而荀子的礼却首先是一政治哲学的概念,两者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而且就因应所面对的时代课题而言,荀子作为政治哲学概念的“礼”显然在理论上更具合理性,因为荀子言礼的首出意义是为了去乱止争,为了“出于治,合于道”而形成的一套社会政治秩序的制度设计,故云“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又云“隆礼贵义者,其国治”(《议兵》)。在荀子看来,秩序之建立和贞定非徒出于个人内在的恻隐之仁心,而必有赖于安顿社会人群之法式,此法式即是荀子所说的“礼宪”,亦即作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制度或法册,故荀子必云“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劝学》)翻阅整本书,《荀子》对孟子的批评,无论是《非十二子》的“三无”之说,还是《性恶》篇的“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之论等,大凡皆着眼于重建秩序的方法方面。这样看来,阅读《荀子》,我们既要考究荀书中具体的问题与观点,也要牢牢把握其立言指事的目的与宗旨;既要有细处的分析,也要从大处着眼,抓住其念兹在兹的根本问题。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就是先要弄清楚他“为何说”,然后再了解他“如何说”,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荀子思想的同情的了解,避免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的毛病。
18、为学术的研究起见,其目的在求了解荀子学术之全系统及其在学术史上之位置。此种读法,宜特别注重数篇——最初读《劝学篇》观其大概。次读《性恶篇》观其思想根核所在。次读《解蔽》、《正名》、《天伦》三篇,观其所衍之条理。次读《正论篇》、《非十二子篇》,观其对于异派之攻难及辩护,如是则可以了解荀子之哲学及其教育。次读《富国》、《君道》、《王制》三篇,则可以了解荀子之政治学及其政术。更次则《荣辱》、《非相》两篇,间有极精之语,但不名—类,宜撷取为补助。以上诸篇,极须精读。余篇涉览足矣。
19、4 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
20、荀令伤神,读音:xúnlìngshángshén。
21、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22、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23、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24、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25、3 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他不惜卖身投靠,甘当敌人的走狗爪牙。
26、《书·舜典》:“帝曰:‘ 皐陶 ,蛮夷猾 夏 ,寇贼奸宄,汝作士。’”《论语·颜渊》:“ 舜 有天下,选於众,举 皋陶 ,不仁者远矣。”《荀子·非相》:“ 皋陶 之状,色如削瓜。”一本作“皐陶”。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何不令 皋繇 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国家明刑有 皋繇 ,定知四十七士同作槛车囚。”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你竟这样的侮辱我!说我不是人!我要和你到 皋陶 大人那里去法律解决!”
27、 ◎冲起:“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堁扬尘。”
28、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29、又次,阅读《荀子》也需要注意到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或集大成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应该说,在中国儒学史上,真正称得上“总结式”大儒的人其实并不多,而荀子应当是其中的一个。所谓“总结式”大儒,其思想必有明通之识见,有出入百家而又平章百家的气度和气概。事实上,历史发展到荀子,先秦时期有关“古今”“礼法”之争,“王霸”“义利”之辩,“天人”“名实”之论等,皆已经到了一个总结的阶段,而荀子显然恰如其分地承担了此一任务,并对此作了认真的总结。所以,今天我们阅读《荀子》,也应当有与荀子当年相应的心态,那便是批判与吸收。
30、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1、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32、缙云氏有不才子礼有缙缘。——《左传·文公十八年》
33、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4、有五六老叟,庞眉皓发。——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庞传》。
35、属通用字。皓本意是指太阳出来时天地光明的样子。在诸多颜色中,白色最为明亮,因此引申为白。老人的头发、胡须都是白色的,故又特指须发皆白的老人。
36、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汉书·郊祀志上》
37、wú cháng qí ér wàng yǐ,bù rú dēng gāo zhī bó jiàn yě。
38、比喻仗势欺人的走狗。史记.卷一二酷吏传.张汤传:「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於文学之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一日得了刺史之职,就有许多人来钻刺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
39、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40、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41、 又如:嵬岌(嵬嵬。高耸的样子);嵬崿(险峻);嵬峨(高大的样子);嵬岸(高傲的样子);嵬崔(高耸的样子);嵬崛(高大貌)
42、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荀子·赋》。
43、班荀:(bānxún),汉史学家班固和荀悦的并称。
44、bīng,shuǐ wéi zhī,érhányú shuǐ。
45、jīshàn chéng dé,ér shén míng zìdé,shèng xīn bèi yān。
4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7、皋陶, 皋城(今安徽六安)人,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古六安国始祖,相传为东夷族首领,偃姓。传说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且授政”(即叫他处理政务),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后来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
48、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不能埋头苦干的人,在事业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49、留香荀令:(liúxiāngxúnlìng),荀令君到别人家里,坐过的席子好几天都有香味。比喻美男子。
50、首先是客观理解的问题,用浅白的话来说,就是先要弄清、弄懂《荀子》文本所说的意思。这虽是老生常谈,俾之无甚高论,但却非常重要,因为若文义理解不当,以错指错,舌底翻澜,则所说愈多,去意愈远。这一点对于阅读《荀子》而言似乎尤为重要,因为在先秦儒典中,《荀子》一书,古训尤多;同时,编简烂脱,衍夺篡伪,错杂于文中。相比较于《论语》《孟子》而言,荀书向被认为最为难读。为此,阅读《荀子》时,适当参照相关的注本就显得相当必要。荀子虽为战国时人,但其著作最早则为西汉的刘向所整理,唐代的杨倞第一个为《荀子》书作注。迨至清中叶,《荀子》的校勘、训诂才大盛,相继出现汪中、卢文弨、谢墉、郝懿行、王念孙等校释大家。王先谦集清儒校勘训诂之大成,作《荀子集解》,成为最权威的解本。此后有关《荀子》注释的书数量不少,但较为著名的则有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北大《荀子》注释小组的《荀子新注》、张觉的《荀子译注》、王天海的《荀子校释》以及台湾学者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译》、李涤生的《荀子集释》等。
51、(2) 衰衣(衰服。古代的丧服);衰杖(居丧用的麻致与哭丧棒);衰冠(丧服,衰衣丧冠)(3) 下,从上到下的次序 如:衰杀(等差);衰构(分门别类构拟文辞)衰,读音(2):cuī(1) 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如:衰分(古代数学名词。谓从大渐差而小);衰序(衰次。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衰征(衰政。
52、读bì或pì。读bì时,古同“避”或“睥”,指躲开或睥睨,也有斩除、王权等意思。
5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54、问题意识。问题是引发兴趣和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学习只能是盲目的和随意的,效率也会非常低。任何的学说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对学说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楚,读书无异于盲人摸象。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思维的高度和广度,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框架,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本意,同时自己的收获也会更大。
55、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2) 减少 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组词:衰败 造句:现在这深秋的傍晚,更是处处显得零落衰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