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74句精选句子)
诗词格律
1、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2、忌混韵。一般是指平水韵与新韵混用,也有指用词韵代替诗韵,任意将诗韵扩大。
3、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诗词格律)。
4、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诗词格律)。
5、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6、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7、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8、⊙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9、古体诗(包括古风、歌、行、吟)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10、(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绕,
11、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等。
12、现今按所依据的韵书分为旧韵和新韵两派。主张"诗依平水"的仍依据"平水韵"用韵,并自恃名门正派,自谓正宗。主张按普通话韵母,依据"新十八韵"、"现代诗韵"等书用韵的,自恃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目前,旧新韵并行,典型的双轨制。古代作诗用韵根据钦定韵书;现今作诗用韵并无官方规定韵书,而且自创新韵书很多。老叶的意见是喜欢哪种、习惯哪种,只要不触犯用韵规则即可,用就是了。但要做到使用新韵知晓旧韵,使用旧韵了解新韵,决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万岁。
1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14、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15、用韵。就是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而成诗。
16、少长书家共话书法批评 ——“批评之爱·名家面对面当代中国书坛青年俊彦作品·品评会” 第一回活动在京举行
17、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8、所谓韵书,就是人为把汉字按照拼音的韵母不同进行分类,便于学诗写诗者使用的书。押韵必须依照韵书。
19、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2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1、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各朝代大家对僻韵之不宜用,不但都有论述,也不屑一用。
22、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23、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24、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密切联系,其特点便是“倚声填词”。在格律规定方面,比诗的要求更为严格,更为复杂。
25、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6、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27、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
28、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29、(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30、⊙音 指声调高低而言,一般低者为“平”,高者为“仄”,平仄又可分“平”、“上”、“去”、“入”四声。
31、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2、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33、任何新的韵则,都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公认性才行。当然,只要有足够的权威力量,修韵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够得到公认的。汉字简化很难,不是也搞成了吗。
34、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
35、⊙结拍词的结尾处,谓之结拍。但结拍井非结句。
36、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37、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8、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
39、挤脚。一般指在本仄脚句中用了与仄脚字相同韵部的字。
40、⊙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41、⊙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称为拍序。
42、(5)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43、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44、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24):
45、何谓"押韵"?答: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把一些韵母相同的字(同韵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现,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就称之为"押韵",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
46、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兹简要说明之。
47、⊙词序词牌和标题之外,用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来说明作词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这就称为词序。
48、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何分别?答: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又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很显然,"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叫"踩脚"。
49、⊙宽对格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50、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51、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52、《小楼听雨微刊》2017(1-3)月份盘点
53、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
54、(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A)。(对仗)
55、三是公认性。历代写诗、读诗、研究诗的人,都承认它,运用它,有人即使觉得其中有些不合理之处,自己也无法改变,改了得不到大家的承认也是枉然。
56、主要的直接就记下面四个基本概念好了。别的慢慢就会明白。
57、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58、⊙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59、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60、⊙阕一首词称为一阕,一首词分上下两节者,分别称为上、下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61、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62、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63、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
64、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65、第二章诗律 第一节诗的种类 第二节律诗的韵 第三节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 第五节绝句 第六节古体诗
66、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67、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68、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
69、第一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70、可见,平水韵与现代汉语音韵大为不同,今天“东”、“冬”是押韵的,但写格律诗就不能通押;“来”、“回”在今天是不押韵的,但在平水韵里属同一韵部。我上初中的时候,学习课本上的《石壕吏》,开头四句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课本上印错了,应该是‘老妇出看门’,这样才押韵。”其实在平水韵里,“村”、“人”、“看”同属“十三元”,在一个韵部。在平水韵里,最麻烦的就是“十三元”和“十灰”,好多现在看来不押韵的字,却在同一韵部,这可能是古今发音的不同所致。格律诗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该改革韵部,按现代汉语发音重新划分韵部,没必要像平水韵那样搞得太复杂。
71、⊙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
72、韵是平水韵,因为古代发音和现在不同,现在押韵的字古代未必押韵。古代押韵的现在听着也未必韵。
73、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